购买外国身份,确实能实现低分上名校。看留学群为各位的介绍。
假移民不断增加,别怪中介贪婪,高校放水难辞其咎。
“土著”变“华侨”,只是低分上名校的一种方式
华侨生联考,始自198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公民把子女送回大陆读书的愿望。由于这些人的子女长期生活在海外,中文较差,所学内容也和大陆不同,所以华侨生联考的科目和内容都比较简单。
一些教育机构很快就嗅到了其中的商机,现在大陆“土著”参加华侨生联考的产业链已十分成熟。首先,他们帮助大陆学生取得别国绿卡(永久居留权),菲律宾绿卡或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因操作方便、费用低,成为这些机构的首选;然后,大陆学生在国外进行18至20个月的专项联考课程培训;最后,他们组织学生回国参加考前培训,并协助学生报考、指导填报志愿。
考生和家长在向华侨联考中介机构咨询
通过华侨生联考上名校,并非虚言:1、华侨生联考考试内容简单,“25%初中知识点,30%高一知识点,35%高二知识点,10%高三知识点”,文科不考政治,理科不考生物;2、分数线低,联考总分750分,从2011年到2016年(2015年除外),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每年第一批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都是400分。
当然,如果家长觉得孩子400分也考不了,还有一条捷径——给孩子办个外国国籍。在我国,只需满足已获得外国护照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硬性条件,持外国护照的学生,就可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内地高校。各高校招收留学生自主权很大,有留学生考试的高校,难度远远低于高考;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考试,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被录取。
假移民不仅伤害真外宾,还变相剥夺弱势学生的受教育权
无论是“华侨生联考”,还是招收留学生,都有照顾海外华人,增强中国软实力的政治目的。然而,不断增长的假移民却让真外宾很受伤。
以“华侨生联考”为例,在2006年之前,华侨生只要有“绿卡”就能参加“华侨生联考”,结果在2005年前后华侨生数量暴增。当时,教育部等四部委连忙规定,华侨生不仅要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最近4年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结果,2006年,上海地区全国联招入学考试华侨生只有20多人,而2005年该考点华侨生为103人;北京地区有数千名学生报考全国联招,只有200人取得了准考证。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培训机构很快找到了破解国外2年居住限制的门路,造成华侨生数量又出现增长。2016年,仅厦门侨安教育就宣称有200多名学员参加了全国联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激增的“华侨生”已经使得港澳台华侨生联考出现了“挤出效应”,“真正在海外接受教育的华侨子女根本考不过这些土生土长的大陆考生。”
华侨子女考不过大陆考生,还有别的选择;假留学生太多,真外国人可以不来中国留学。但对无法移民的大陆考生来说,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高校留学生扩招,假移民分到的越来越多,普通考生分到的越来越少。
而按照目前的相关法规,“土著”变“华侨”不合理,却合法。这也是各类教育机构宣传“华侨生”肆无忌惮的原因所在。不过,无论是获得绿卡,还是购买外国国籍,都价格不菲。如上文提到的“土著”变“华侨”,中介机构的开价为30万-50万。这对有钱人家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普通人来说,显然难以承受。如果现状持续,一般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只会愈发强烈。
假移民不断增加,高校难辞其咎
“假移民”巧取豪夺国内高校的教育资源,有人痛惜监管不力,有人愤恨中介贪婪,却很少有人怪罪高校。实际上,“假移民”泛滥,高校难辞其咎。
以假留学生为例,他们花钱买国籍,是为了上国内名校。通常来说,这些人入籍仓促,对所在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是语言,掌握得非常有限。如果高校审核严格,大部分“假留学生”很难遁形。一位长期从事外国留学生入学工作的老师就曾表示,“(假留学生)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存在,只是看高校查的‘严’还是‘松’了,留学生的真假很好判断,关键的态度还在校方本身。”
那么,为何一些高校会对留学生身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留学生来华绝大部分都是自费,按照1998年公布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文科类本科生学费定在1.4万-2.6万元人民币/年,理科类可适当上调。这远高于当时大陆学生每年的学费(3000元左右)。多收一个留学生,就意味着多赚一份钱,高校缺乏严格审核的动力。
随着办学成本上升,有学者认为国内培养留学生的成本已超过了学费。那为何一些高校还是不愿意严格审核?这是因为本校留学生人数增加,不仅意味着自己完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还是自己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标志(通常来说,留学生规模大小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高低的一个指标)。一些知名度较低的高校,如果严格审核,可能就招不到留学生了。这也给了“假留学生”蒙混过关的机会。
“打肿脸充胖子”式的留学生扩招不变,假移民难绝迹
中国高校注重留学生扩招,其来有自。2003年,教育部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指导方针,扩大规模排在了保证质量之前,其中的导向,各高校自然心领神会。
现在,一些人则把吸引留学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如《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认为,“留学红利”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竞相推出留学新政策收割“留学红利”。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发展贡献了超过200亿美元,是留学生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却忽视了国内大学招收留学生的现实。
要知道,中国大学招收留学生,是和发达国家大学竞争。和中国学生一样,除了对中国有特殊的兴趣,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发达国家留学。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田方萌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高考竞争激烈,北大清华的本土生源质量不见得逊于哈佛耶鲁,而留学生的水平却不如美国一流大学。这就造成了同一所大学内,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具有显著的成绩差距,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学校最差的学生总在留学生中间。
为了招到合格的留学生,国内的大学只能用奖学金来增加吸引力。据田方萌估计,2016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有4.9万人,占来华学生总数的11.1%,根据学位高低,每人每年约在六至十万元之间。加上各地和各校提供的奖学金,奖学金总规模达有几十亿。
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内容和标准。 数据来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这种“打肿脸充胖子”式的留学生扩招,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还直接减少国内考生的入学机会。为了完成扩招任务,一些高校自然也会继续对“假留学生”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