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