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如何变成了女神节

  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妇女节如何变成了女神节,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m.liuxuequn.com)查看。

  【妇女节如何变成了女神节】

  从去年的“三八·妇女节”,在网络平台和大众传播媒介上,“妇女”这个词逐渐被淡出。日常生活中,“女神”这个词几乎涉及到关于妇女群体活动的各个方面。随之,“女神”也将妇女形象更多地固定在貌的意义上。原来对应于妇女概念的“和平、平等、发展”等意义被不断移除。

  那么,“妇女节”是如何变成了“女神节”?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妇女、美女、“女神”

  在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14岁以上的女性定义为妇女。现实生活中,妇女常指有孩子的女性。

  传统妇女节,表彰在不同领域的杰出妇女,给于这些妇女的称号有“优秀女干部”“'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五好文明家庭”等。从这些称谓看,妇女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应得的一种肯定和尊重。这些尊称看重的是妇女的付出与社会效果,是与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劳动价值相吻合的。

  进入商业社会,妇女逐渐被美女取代,美女成为不同年龄层女性的统称,也活跃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先是美女继而是“女神”成为热词,与各种各样的选美活动、商业活动以及媒体对这些活动的热衷宣传分不开。媒体也随波逐流地给妇女冠以“女神”之称,以迎合世俗的喜好。

  从妇女到美女再到“女神”

  【变化过程的产生】

  “女神”原意是女性的神明或至尊,例如神话中的女性神仙(圣母玛利亚、百花仙子,雅典娜等)。引申意指外貌、智慧以及素质等综合资质高的女性。在娱乐文化中,“女神”这个词语开始是指女性影视演员,有说最早是形容演员赵雅芝的。

  传统中“女为悦己者容”,将容作为女性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重要条件,主要是在恋爱活动中。容是一种动作,是一种手段,容的结果是美。当美成为女性在爱情中获得理想伴侣的要素后,美女之说就是对女性的一种肯定,尽管美是为悦己者的。

  在日常生活中,“女神”是人们用来指那些对自己产生震撼作用的貌美端庄的妇女。现在主要强调其漂亮。也是社交场合对妇女的奉承之词,指其相貌,或指其衣着时尚。

  妇女逐渐被美女-“女神”替代,究其原因:

  其一 “看脸的时代”生产的特殊话语。貌美成为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必须,对女性更是如此,在各类场合——正式的、私下的,美女成为与妇女打招呼的习惯用语,甚至是对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二 神话世界世俗化的结果,神的世界作为一个概念其存在空间已经被缩小到可以被忽略的位置上,神明、至尊已经可以对应到普通人身上;

  其三 凡是涉及到女性,当普通女性被作为“女神”对待时,其貌、其性的部分会被突出。用查尔斯·泰勒的话说就是,在古代基督教社会,不信仰上帝是不可能的,而在现代社会,不信仰上帝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网络话语中,“女神”通常是指那些性感的女性。这与消费社会相貌、性感的消费被不断扩大有关;

  其四 消费社会消费行为是需要不断刺激的,要有一些包装后的新概念产生,替代原来的概念。“女神”在保持了美女的意义的同时,又给与妇女一种新的幻觉,即“女神”包含被捧、被颂的意义。

  【妇女节】

  节日的来源有多种,源于传统习俗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源于宗教的节日,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如中国的端午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还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儿童节、妇女节等。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节日的名目也更加丰富,有了针对特殊群体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光棍节等,这些节日都伴有购物狂欢活动。

  “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有译作“国际劳动女人节”或“国际劳动女性节”。简称有“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

  追溯节日的历史,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争取“男女平等”游行集会以来,这个事件与这个日子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节日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强调的是她的政治意义,其政治意义包括:妇女平等权益、对妇女劳动活动以及对妇女的和平主张的肯定。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尽管该节日的政治权利与妇女权益的主题是联合国一直强调的,但是,政治权利和妇女的利益这两个诉求从节日的本来意义中正在被缩小,被挤压直至边缘。在一些地方这个节日的政治意义在淡化,成为简单的男性表达对女性的爱的日子。在消费语境中,妇女从政治位置上移到商业活动中,这种移动也包含了对妇女政治价值的忽视和对其消费价值的重视。

  以2014年光棍节为例,在网上随机选择的贴吧“张家口吧”,有一项调查名为“调查统计帖:昨天的光棍节,你又为马云先生家花了多少大洋?”其中一位跟帖者说:我没有花,败家娘们也没怎么败,败了三百。

  2014年光棍节当日,马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两次感谢中国妇女,马云说:“感谢中国的妇女!这些败家的女人,你们查一下统计,我没看到这个数据,但我可以保证很多女人是为孩子、为老公买的,为爸爸妈妈买的,女人挺厉害,女人比男人考虑别人多多了。”

  妇女成了“败家娘们”,这败家就是指消费,是对妇女消费能力的一种赞赏,也是“女神”的一种表现。妇女节置换成“女神节”,“女神节”嫁接到消费、购物,虽然有些突兀,但是,已成了事实。这就是消费的逻辑。

  妇女的世界成为美女、“女神”的世界,首先要将妇女的价值评价标准置换成“美貌”的评价标准,以美貌取胜。其次,在潜移默化中,美也会成为妇女个体建构自我形象的第一标准。“美”在关于妇女的诸多评价中占据了首位后,成为一种社会标准。

  在类似的选美、选“女神”活动中,经过媒介的大力推助,“美女”“女神”的形象成为妇女的虚拟环境中的一种真实,各种美肤、美容的广告暗示每一位妇女,成为“女神”是完全可能的,只要你购买化妆品或时尚服装。这是媒介与商业需求的共谋。

  小编特别推荐

  妇女节活动 | 妇女节来历 | 妇女节礼物 | 妇女节图片 | 妇女节英文 | 妇女节致辞

  小编特别推荐

  妇女节活动 | 妇女节来历 | 妇女节礼物 | 妇女节图片 | 妇女节英文 | 妇女节致辞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