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络合反应
锆盐:2%二氯氧化锆 (ZrOCl2) 生成黄色;
络合物稳定性:3-OH,4-C=O > 5-OH,4-C=O
锆-枸橼酸反应:鉴别黄酮中3-OH或5-OH
样品+ ZrOCl2→黄色(3或5-OH黄酮)→再+枸橼酸→黄色褪色(只有5-OH);黄色不褪(有3-OH)
铝盐:生成黄色+荧光
氯化锶(SrCl2):氨性甲醇溶液,具有邻二酚羟基黄酮类反应生成绿色~棕色~黑色沉淀
3)硼酸显色反应鉴别5-OH黄酮
在硼酸存在下,生成亮黄色。加草酸,显黄色并有绿荧光。加枸橼酸,只显黄色。
5. Wessely-Moser重排
黄酮类C6或C8可以同时被糖苷取代,若C6和C8的两个取代基不同时,C6和C8的取代基可以互换,形成和原先物质的混合物。
(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与粗分
苷元:用氯仿、乙醚、乙酸乙酯等回流提取
苷及极性大的苷元:用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甲醇、醇-水加热提取
碱提取酸沉淀法
原理:酚羟基与碱(石灰乳或石灰水,调至PH8~9)成盐,溶于水;加酸(PH=5)析出
优点:可使含酚羟基化合物成盐溶解,另一方面可使含COOH杂质形成不溶的沉淀
注意:碱性不宜过强,以免破坏黄酮母核;酸化时,酸性不宜过强,以免形成盐而溶解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1)柱色谱法
a.硅胶色谱:按极性大小分离,主要分离极性小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
b.聚酰胺色谱:
原理:氢键吸附 <吸附能力越强则在色谱柱上越难被洗脱>
黄酮化合物洗脱规律:(先→后)
(1)苷元相同,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单黄酮)
(2)母核上羟基增加,洗脱速度减慢
(3)羟基数目相同,有缔合羟基(分子内氢键)>无缔合羟基(分子内氢键减弱吸附能力)
(4)不同类型:异黄酮>二氢黄酮>查耳酮>黄酮>黄酮醇 (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强)
溶剂的影响
洗脱能力: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酰胺<尿素水溶液
常用洗脱系统:甲醇-水;乙醇-水;氯仿-甲醇
2)梯度pH萃取法
分离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酮苷元
酸性: 7,4 ’-OH > 7-或4’-OH > 一般OH > 5-OH
溶于 NaHCO3 Na2CO3 不同浓度的NaOH
(七)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1.色谱法的应用:硅胶TLC&聚酰胺TLC&双向纸色谱法
2.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
1)A环质子
①5,7-二羟基黄酮类
a.化学位移:δ5.7-6.9
b.H-6及H-8均为二重峰(J=2.5 Hz)
c.H-6比H-8位于较高磁场区
d.7-OH成苷H-6及H-8向低磁场位移(苷化位移)
②7-羟基黄酮类
a.H-5受4位羰基去屏蔽及H-6邻偶出现在δ8.0左右(J=8.0 Hz
b.H-6因H-5邻偶及H-8间偶作为双二重峰出现(J=8.0, 2.5 Hz)
c.H-8因H-6间偶作为二重峰出现(J=2.5 Hz)
2)B环质子
①4’-氧取代黄酮
a.出现在δ6.5-7.9范围,大体比A环质子处于低磁场区
b.H-2’, 6’及H-3’, 5’分别为二重峰(J=8.5 Hz)
c.H-3’, 5’比H-2’, 6’处于较高磁场
② 3’, 4’-二取代黄酮
a.H-5’作为二重峰出现在δ6.7-7.1处(J=8.5 Hz)
b.H-2’作为二重峰出现在δ7.2处(J=2.5 Hz)
c.H-6’作为双二重峰出现在δ7.9处(J=2.5, 8.5 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