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

  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

  1、昼长(板书)

  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

  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③、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2)、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③、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北半球各纬度夏半年(3月21日春分日至9月23日秋分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冬半年(9月23日秋分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春分日)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南、北半球的日期相同,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多媒体展示极昼极夜变化图。设问:北极地区极昼极夜何时开始?何时范围最大?何时结束?南极地区呢?

  学生归纳如下:

  (3)、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内,极昼现象自春分日开始,夏至日的范围最大,秋分日结束;极夜现象自秋分日开始,冬至日的范围最大,次年春分日结束。南极圈内相反。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得出正确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板书)

  太阳高度(板书)

  任意时刻,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如黑板图中,D点(正午时刻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度,A、B、C三点的太阳高度为0度(晨线上),E点(上午)的太阳高度大于0度小于90度,F点的太阳高度小于0度(夜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板书)

  正午时刻(当地的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它是当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如黑板图中,D、E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6度52分,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度34分,F点的正午太阳高度43度08分,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空间的变化”总结如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黑板图中,D、E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最大太阳高度),南北两侧,距离直射点纬线相差多少度,其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A点相差43度08分,B、相差23度26分,F点相差46度52分,C点相差90度。

  继续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时间的变化”总结如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北半球达最小值。

  ②、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南半球达最小值。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每年两次直射。其中,赤道地区两次达最大值、两次达最小值,其他地区,两次达最大值、一次达最小值。

  [知识整合]

  我们分别研究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如十堰地区(北纬320,东经110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三、十堰地区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见“图片材料”一)。提问:

  1、十堰地区一年中,二分二至时北京时间何时日出日落?太阳日出日落方向怎样?一年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什么方位?

  2、该地区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

  小结:十堰地区二分日时,6点40日出,18点40日落,夏至日时,5点20日出,20点日落,冬至日时,8点30分日出,16点50分日落;夏半年东北升而西北落,冬半年东南升而西南落,春秋分日正东升正西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天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春秋二分昼夜平分。

  [典例分析]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530S,750W)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P地的昼长约为( )

  A、16时 B、14时 C、10时 D、12时

  参考答案 1、C;2、A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讨论的内容。

  课后习题

  1.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二至日才重合 C、只有二分日才重合 D、永远不重合

  2.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中,正确的一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B、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

  C、地方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区时的产生,地转偏向力

  3.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

  A、昼夜长短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季节相同 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4.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

  A、从北回归线向南移 B、从南回归线向北移 C、从赤道向南移 D、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

  5.下列四幅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是

  6.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元月一日 B、六月一日 C、七月一日 D、十月一日

  7.在我国下列城市中,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8.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C、南北极圈以内 D、赤道地区

  9.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日到夏至日 B、夏至日至秋分日 C、秋分日到冬至日 D、冬至日到春分日

  10.每年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

  A、夏半年过近日点 B、冬半年过远日点

  C、夏半年公转速度慢,冬半年快 D、夏季比冬季白天长

  11.下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内圆为极圈,中心为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A、ab B、bc C、cd D、bd

  12.正好处于晨昏线这一空间地带的地区

  A、时刻为0点 B、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

  C、基本上看不到太阳 D、太阳高度等于0

  板书

  地球的运动之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

  三、十堰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强化巩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地理意义基本原理判断分析地理现象和区域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复习课中利用多种方案和工具解决地球运动的疑难问题,逐步掌握一般专题复习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专题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能运用地理意义的规律科学合理的观察解析,看待地球运动现象,又能在生活中认识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通过不断突破难点,充满信心,并为自己即将到来的高考加油鼓劲。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太阳光照图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学案规划和教学设计

  规划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提供学习线索,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重点实施课中学案。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教学预设,即时调控。

  【活动】师生交流解读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以地球运动为例来探究地理专题复习的策略,从而建立模型,以提高专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应如何进行专题复习?首先分析新课标和今年的考试说明。然后进行师生交流,加深对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理解。

  【活动】第一关 强化知识体系建构

  【教师】课件展示课前学案中基础练习的答案

  环节1 师生互动,熟悉本专题的知识体系

  环节2 基础训练

  (1) 今天(5月1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正午太阳高度的比较?

  南充(31°N)和北京(40°N)的昼长比较?

  (2)5月11日到6月8日期间,南充的昼长怎么变化?日出时间怎么变化?日落时间怎么变化?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平时对地理必修1、2、3的教材看的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教学预想目标】把学生的学习拉回到书本和图形中,重视基础,重视地图,熟悉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

  【活动】第二关 高考赛场试身手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第1题,4分),教师稍作提示

  (2014年四川高考,4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A 1日17时30分 B 1日21时30分 C 2日1时30分 D 2日9时30分

  【教师小结】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球运动部分,没有图,但我们心中要有地球运动的图,并且联系了生活中的热点,大家要引起注意。相对简单,我们能掉以轻心吗?不能。

  【师生交流】我们要解决相对较难的2011年或者2012年四川高考题,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困难,我们一起针对性解决。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做的高考题很多,但缺少选择和归纳,做题的盲目性大。

  【教学预想目标】学生有的放矢的备考,熟悉本专题的题型,难度,分值等

  【活动】第三关 难点突破找规律

  【第一步】 解读光照图中点和线的时间信息和昼夜状态信息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

  请注明各条经线的时间?

  回答问题:

  1说出P的时间和昼夜状态,与左图中哪个点相同?

  2注明两图中直射点的位置?

  3分别用不同信息说明两图的季节。

  4说出,目前D的时间是?而D的日出时间为?

  【第二步】 规律与方法整合

  【学生阅读理解记忆】认清各知识点的关系,整合本课的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和原理。

  如太阳方位规律,日出日落规律,计算规律,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

  【备选活动】 如果时间充足,或学生掌握有难度,还可酌情开展下面的强化训练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火眼金睛”找出太阳直射点

  方案:一个学生找直射点,另一同学帮他说原因,教师可利用课件帮助他们,最后师生配合完成。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难点突破方式不多,不能很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预想目标】学生可以多样化突破难点,如读图作图法,理解记忆法等。特别是有些规律,学生自己目前理解有困难,可准确记住规律,直接利用,利用多了,有可能就理解清楚了。

  【活动】第四关 应用提升

  【教学目的】充分利用考试命题三原则来分析解题

  (1)获取和解读光照图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3)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

  (2011年四川高考,10——11题,8分)图4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 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回答10~11题。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10.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1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 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分组活动】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从审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等角度来提升训练解题技巧。

  【解析】

  第一步:审题目和选项

  10题选不相同的, 考查日界线;11题选正确的,需要准确的日期和季节信息

  第二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 准确定位置,找到特殊经纬度

  2 北京(116°E)在白昼,可知AB晨昏线的西北是白昼,判断AB是昏线,推知太阳直射北半球

  3 C的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说明C的昼长越来越长,进一步推定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第三步:调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图形转绘】同学们可以把局部小范围光照图融入到半球光照图中,便于整体认识,题干中的光照图就如右下图CEFSAC之间的区域。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第10题 调动日界线知识,运用计算技能,根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自然日界线是60°W,以及图中看出北京在 新的一天,华盛顿约75°W,选B;

  第11题 调动昼夜长短时空变化规律,运用读图技能,由于68°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22°N,由于南半球昼长渐长,应为夏至以后,非常接近,马达加斯加岛的纬度低些,故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选D。教师强调:探究地理问题,定位很重要。

  【活动】驰骋考场,自我训练

  【驰骋考场,自我拓展训练】利用前面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生迅速解决2012年四川高考地理第10题,师生交流,老师个别指导.

  (2012年四川高考,8分)图4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

  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读图回答

  【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10.由图文信息可知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的解题方式不多,解题质量差,效益低

  【教学预想目标】争取“又快又准”的解决高考题

  课后小结

  1本专题:太阳光照图的应用(直射点和晨昏线是核心),时间和季节信息的解读应用

  (1)计算—地方时,昼长,日出时间,正午太阳高度

  (2)分析判断地球运动特征或与之相关的区域地理特征等

  2专题复习建模

  (1)遵循新课标和考试说明 (重思想,引方向)

  (2)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抓核心,理线索)

  (3)强化规律和方法的整合 (重基础,练技巧)

  (4)强化高考解题技巧的培训(抓质量,提效率)

  【学生反思总结】课堂或课后反思。如有时间,可引导学生课堂反思,以引起共鸣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分享

热门关注

教资高中政治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老人与海》语文教案

老人与海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本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

雨巷教案

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

蜀道难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模板范文2021

高中音乐教案模板

高中德育主题班会教案模板

德育主题班会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