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授课时数:三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3.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课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 . . .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六、整体感知:
1、学生复述课文,教师补充:《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情感线索,把握人物形象(方法:诵读和语言赏析。)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叙事的?(板书:思路)
(2)、在这场情感生活的变故当中,女子的情感变化如何? (板书:情感)
(3)、可见女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板书:性格)
3、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如何看待女子这段失败的婚姻?
八、课后反思:
附: 板书设计
思路:恋爱结婚——婚变遭弃——决然离开
情感:甜蜜幸福 悔恨沉痛 冷静清醒
性格:温婉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