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热潮中,有很多学生既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也对海外学习生活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就“不明不白”地出了国。如此被动地去留学也被一些留学生自嘲为“被留学”。“被留学”会带来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甚至出现退学的情况,好心的家长和学生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本期《教育周刊》解读留学背后的故事。
为了面子“被留学”
霖同学家境优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对绘画有兴趣。父母在多次出国考察时,已为女儿的留学探路。霖同学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美术院校,望女成凤的父母决定送女儿去法国学绘画。在父母眼中,出国如果能进名牌大学,将来定能找份高薪的工作,从此高枕无忧。从小娇生惯养的霖同学其实并不想出国,但家庭的优越感和强烈的虚荣心,促使她答应出国学习。
霖同学去法国后,对新的生活环境极不适应,法语也一直难以过关,听老师讲课如听天书。在极度苦闷烦恼之中,她做出上课迟到、课堂睡觉、不按时交作业等一系列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在学校屡次警告仍不改变的情况下,学校最后做出了开除的决定,并且所交费用一律不予退还。
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现在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跟风,比如同学都出国啦,他也想出去。至于读什么专业,留学之后有什么出路,没有多少概念。”留学专家杨卉表示,这是很多家庭的一个通病,前来咨询留学的学生中,这类群体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徐同学,就属于这类“被留学”人群,目前他非常迷茫。前年他看很多同学出国了,于是也“跟风”赴美留学;为了方便申请而不是基于自身爱好,他选择了理论数学。“现在每天只要醒来我就郁闷,不想学自然学不进去。”
杨卉表示,像徐同学这样的“被留学”者,如果不采取措施,继续在“被留学”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其后果是不但给家庭造成经济损失,学无长进,毕业回来后也是毫无竞争力可言。
据了解,如果盲目选择了专业,这类“被留学”者可以根据所在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比如美国,转专业需要跟本专业的导师商谈。一般而言,导师会先判断学生是否真的不适合读本专业,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个人意向,来推荐适合学生报读的专业。
“被留学”后患多
“被留学”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况: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盲目出国留学,把国外当做避风港;迫于父母要求,不情愿地出国留学;自愿留学、但不了解自己,随便找个所谓热门国家、热门专业就读。
伴随“被留学”产生的后果是:这些“被留学”者在准备或远赴海外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学业不但没有精进,个人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有的人成了“海带”(海待),有的成了“海参”(海剩),更有甚者,由于无法适应国外严厉的教学制度,而中途被开除。
“被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学生和家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杨卉表示,现在很多学生还处于“被留学”状态,家长参与过度,帮孩子选择好学校和专业,而学生自己却没有任何自主权。一部分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都较弱的学生,也被家长“保送”到国外,这样的留学过程充满了不稳定性,风险很大。她提醒,做好规划是成功留学的关键。求学阶段如果没有选对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没有符合孩子本身意愿的读书环境,无疑会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在低龄留学蔚然成风的当下,学生和家长们更应理性地认识到,出国深造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出国留学应该理性决定,切不可一时冲动或盲目攀比。除了在考试成绩和语言成绩上下工夫之外,还要更“远视”些,在跨文化适应、自我规划等方面也做好积极的准备。 记者 吕军
要出国门先问自己
青岛二中KAPLAN中心资深专家赵霞表示,出国留学有利有弊,须因人而异。专家建议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在没踏出国门之前,很有必要对自己做一次客观全面的审视。这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留学失败事件的发生,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
问题一:你是否在国内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生活能力?
问题二:你是否是自己选择留学并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
问题三:你是否对海外学习状况和生活状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问题四:你是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规划?
问题五:你是否综合评定过自己的学习水平,包括你之前的学习成绩、语言成绩等?问题六:你是否对你选定的留学国家、意向学校及专业有清楚的认识?
问题七:你是否在留学费用(包括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上有所准备,在没有全额奖学金的情况下,能否解决留学费用问题?
问题八:请再次自问一下,你是否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质量,并通过留学达到自己在综合能力上的提升为留学目的?
“一张洋文凭并不一定能让孩子在人才竞争中处于顶峰。”赵霞表示,在选择出国之前,先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定位,确定他们到底适合不适合去留学。然后再考虑去哪个国家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先求对,再求好”,给孩子一个真正适合他们长远发展的教育环境。吕军
解读什么是“被留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