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9分)
1. 持教育万能论的教育思想家是( )。
A.马克思
B.爱尔维修
C.狄德罗
D.涂尔干
2.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 中国选士制度的演变是( )。
A.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察举制
C.科举制察举制提拔制
D.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4.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 小学生在写记叙文之前在头脑中构思他要描述的场景,属于(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6. 测得一名儿童的智商为60,他属于( )。
A.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聋、哑、盲儿童
7. 作报告、发通知、演讲大都属于( )。
A.正式交往
B.非正式交往
C.单向交往
D.双向交往
8. 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归因的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机遇
9.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有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内。每小题l分,共4分)
10.墨家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有哪几种途径?( )
A.亲知
B.闻知
C.说知
D.行知
11.组织之间人员的往来、会议制度等,都属于( )。
A.正式交往
B.非正式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2.依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 )。
A.具体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主义
D.守恒性
13.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三、辨析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15.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1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就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7.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就是未成年人。
18.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19.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0.态度的三种成分总是一致的。
21.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无心理疾病。
四、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3.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24.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25.简述人格的基本特性。
26.简述教师的观察力特征。 五、案例分析题(共21分)
27.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 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开了谜底。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的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了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没有了来自家庭和考试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10分)
28.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请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来分析。(11分)
六、论述题(11分)
29.试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七、教育写作题(16分)
30.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集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解析]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
2. B[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为各个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身心特点,表明了个体发展具有的阶段性。
3. A[解析]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4. c[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直接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即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这是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 B[解析]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想象。这种想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在想象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一直控制着想象的方向和内容。
6. C[解析]常态智商为80—120,智商低于常态者是弱智儿童。
7. C[解析]单向交往是指交往的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无反馈系统。
8. D [解析]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机遇是外部的不稳定的。
9. 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多项选择题
10.ABC[解析]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1.AC[解析]直接交往是以言语(口头的)和非言语手段进行的面对面的交往;正式交往是通过组织结构明文规定的渠道而进行的交往。
12.BC[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知觉集中倾向、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具体性和守恒性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
13.ACD[解析]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辨析题
14.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
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标。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己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是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以外的。
15.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放在主要的位置,一个学生必须以自己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展创造力,教学必须以知识为主,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培养目标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不同,有的偏重能力有的偏重知识,因此不能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16.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第二,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17.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 公民。
18.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19.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0.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21.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四、简答题
22.答案:(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23.答案:(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24.答案:(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我国教育目的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5.答案:(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
26.答案: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客观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时。应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全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行为;(2)敏锐性,要求教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洞察学生的思维、从转瞬即逝的变化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五、案例分析题
27.答案: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活动只是以发展人的单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或以帮助学生通过选拔考试为根本目的,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单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学校的唯一追求,属于片面教育,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绊脚石。
28.答案: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六、论述题
29.答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七、教育写作题
30.答案:(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问题;(3)精细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秋毫、见微知著,能从笼统的事物特征中区分细微特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