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六盘山这首词,从结构上看,上下阕一样,前两句都是描写典型景物,后两句引发抒情议论。不过,上阕是由远景写起,表达当前的心境。下面是留学群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诗词六盘山,欢迎阅读。更多毛泽东诗词相关内容请关注留学群实用资料栏目。
毛泽东诗词六盘山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赏读】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上阕,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旷阔的秋景,高朗的长空,抹抹轻漾的闲云,北雁在阵阵南飞。1935年10月7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人,满怀胜利喜悦的心情,率众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脚踏地势险要、曲折盘旋高峰,举目远眺西北清秋、天高气爽,晴空万里飘动的淡淡白云,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其心境是何等开朗,何等舒畅!
由“望断”的雁群远去,给予人辽阔舒展的时空感,令人兴起无限的遐想和深思。塞雁不堪严寒南飞,红军无畏艰险北上。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大雁南飞所向正是红军由南方北上曾经战斗的地方,那里有并肩战斗掩埋的烈士及留下的游击队战友和红军血肉相连的广大群众。多么希望南飞的秋雁将取得六盘山胜利和即将到达陕北抗日圣地的喜信告诉南方的父老乡亲: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留恋。接着诗人屹立山巅,遥望四野,从爽朗舒畅之秋写景抒情转入豪迈的论述。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抗日烽火的前线。通过双重否定句,即表达红军北上坚毅的豪情壮志,又暗示对蒋介石军队由长城向关内节节败退,张国焘在长征中逃跑和投降主义的嘲讽。自去年10月从苏区出发长征,屈指计算至今一个年头,已行程两万里。“屈指”这轻微从容的动作,传神的表达了诗人和红军对万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等闲视之。这两句,是对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高度的艺术概括。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闪耀着革命豪情的警句,激励着一代代有志者勇往直前。词的上阕借景抒情,表达了英勇的红军将士豪迈的誓言。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下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漫卷”二字,读者会联系到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句,表达了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消息喜悦的情态。这里“漫卷”有随意翻飞之意,赋予舒卷自如情态。用主宾倒置的句子结构,不但表达红军战士胜利欢畅的心情,而且突出革命的象征——红旗。这面红旗,跟随毛泽东由南飞到北上,渡过多少危险的江河?翻越多少雪山峻岭?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跨越11个省,在滚滚的硝烟炮火中猎猎飘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全词的核心,主旨所在。诗人意化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词句。“长缨”是长条带子,其典故是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诗人以“长缨” 借喻我们有千锤百炼、坚不可摧的红军武装力量和团结抗日的大好形势,取得抗日胜利和消灭国内反动派是指日可待的。“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以太岁为凶神恶煞,这里指蒋介石反动集团。“何时”及此设问句,表达了红军将士渴望长征胜利即早日到来高昂战斗情绪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词的下阕,展示了红军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前景。
这首词,从结构上看,上下阕一样,前两句都是描写典型景物,后两句引发抒情议论。不过,上阕是由远景写起,表达当前的心境;而下阕却从眼前景物的描写,表达将来的理想。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深沉豪放的激情蕴藏在景色之中。从用词造句上看,洗练,别有情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处处生辉。这首词气势磅礴,雄浑壮伟。不仅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典型佳作,而且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小”博大胸襟和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家豪迈风格。
诗 | 诗句 | 诗词鉴赏 | 诗词 | 散文诗 | 现代诗 | 打油诗 |
诗 | 诗句 | 诗词鉴赏 | 诗词 | 散文诗 | 现代诗 | 打油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