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上学记》读后感一
《上学记》作者:何兆武。这本书口述了1939至1946年何老在西南联大度过的七年美好时光。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书,看这本书,你可以完全没有压力,就像在听一个慈爱博学的长者讲故事一样,让你不知不觉就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这是一本拿起就不舍得放下的书,毫不保留的说,我心中对何老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他那么热爱自由,热爱“德克莫拉西”,热爱读书并且并不因为什么理由,他说读书没有目的,如果有,那就是为了读书本身。
我们这一代人,用话说就是“吃麦当劳长大的一代”,一方面是反映了我们这代人没有吃过什么苦,故不能理解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洋快餐,没有网游…不但什么都没有,而且还要忍受一边上课一边被轰炸的“待遇”,那可谓真是一个“红色”的年代,是我们这代人无从想象的。那个年代,物质是“幻灭”的,那么,精神呢?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的年代,那一代知识份子有没有追求呢?如果有,那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抱定这单纯的愿望与理想,这就是那一代知识份子的幸福与自由。虽然二战结束后,世界并没如愿那么美好,依然是乱糟糟的。但让我确定了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希望”。对自己的希望,对社会的希望,对国家的希望等。有了这些希望,或许我的人生不再没有意义。
《上学记》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学了不少东西,他在书中聊到的书名以及人名都是响当当的,让我瞠目结舌的。
在何老的书里提到了众多名人,其中有我们课本上一篇课文的作者: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那慷慨激昂的正义呼唤让人看到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政治底线与做人良心,虽然讲演完毕马上招致杀身之祸,让人无限愤慨,但是那种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十分欣赏一段话:“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要敢于说真话,你看到了世界的真相,看到了人间的罪过,也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你就应该有责任,有勇气直接说出来。这是底线,失去了这个底线,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么多书?”或许人过分追求正义和真理,到最后的下场都会很不好,但是那又如何?
何老提到自己喜欢的诗人济慈,可惜他很年轻就去世了,仅二十四岁。是不是很优秀的人都会早早的离开人世呢?人活一世,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边写边消失,这多让人感慨!无论你多么的勾心斗角,多么精于世事,或者是笨拙,不谙世事都是一样。这句话真的要让我这个太“在乎”的人,好好的自省。
“你看不见空气,但你一刻也离开不了;你看得见彩虹的美丽,可它并不存在。”
关于幸福,何老说:“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
暑假《上学记》读后感二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的口述模式的确过于简单了一些,何先生讲述的诸多道理我似乎也已经知晓。可是,当我把何兆武先生当年的上学经历与我们的上学故事进行比较,我意识到现在我们和何先生之间距离,远远大于我们可以想像的距离。
何兆武对他在西南联大的读书经历显然无限怀念,认为这是他读书最美好的岁月。“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
不知道是不是何先生有意要进行一次学习氛围的比较,我在第256页读到了完全不同的读书经历。在革大学习主要是思想改造,经常请名人讲座,动辄数百人听,一人拿一个小马扎。对于这种方式,何先生也表现出了不适应,他认为上大课显然不如小课的效果好,二三十人的小课可以讨论发言,大课就没有交流了。台上的人一般都很能讲,动不动就四五个小时,话说多了难免千篇一律,而且净是一些鼓动宣传的话。
《上学记》对读者的冲击,更多的就是老一代读书人的环境和后来读书人的环境之间差别的冲击,这种差别如此之大,以至于彻底改变了后来几代人的命运。这样的改变,不是理论的改变,也不是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是呼吸习惯的改变,血液的改变,行走方式的改变。不是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提升,而是一种醒目的退步,或者说,我们之间的新陈代谢,不是合理的薪火相传,而是一种让人不愿意接受的扭曲。
还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想陈述:上学并不等同于读书。上学很简单,到一个学校里面去,在教室里坐着,有老师讲课,便成为上学了,可是读书却不一样,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仔细读《上学记》,我发现我们和何先生的差别真是太大了。
关于读什么书,我把何先生在《上学记》里提到的书名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大致如下:
小学到中学,何先生读过:《莎氏乐府本事》、《格列佛游记》、《神秘的宇宙》、《物理世界真诠》、《英文一百零一名歌集》、《总理遗嘱》、《庄子》、《史记》、《古文观止》、《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丰子恺的《孩子们的音乐》、《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西洋建筑讲话》、《清稗类钞》、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说部丛书》等等,其中,何先生还特别提到金斯的《神秘的宇宙》和艾丁敦的《物理世界真诠》让他真正开阔了眼界和思路。
大学以后,何兆武先生读过:《元史》、《新元史》、《清史稿》、《世界名歌选粹》、《楚辞》、钱穆的《国史大纲》、《金瓶梅》、《诗经》、《资治通鉴》、《勃朗宁诗集》、《丁尼生诗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自然辩证法》、《西方的没落》、冯友兰《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金岳林《逻辑》、《雪莱诗集》、《济慈诗集》、葛帮福的《历史学的综合方法》、乌拉穆诺《人生之悲剧的意义》、莫罗阿《恋爱与牺牲》、梅勒什可夫斯基《诸神复活》、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前夜》、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国独立宣言》、《法国独立宪章》、《联合国宪章》、《罗斯福论自由》、《政治科学与政府》、《经济学概论》、《欧洲近代政治文化史》、《圣经》等等。
何先生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听过的音乐也很有意思,他曾经认为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禀赋不错,想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我们不妨简单罗列一下::莫扎特、舒伯特、音乐3b之贝多芬、巴哈和勃拉姆斯、古诺和舒曼的《小夜曲》、托玛斯歌剧《迷娘》等等。
我相信不厌其烦地陈列这些书名,于我于别的读者,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工作。首先这是一套很有价值的参考书目;其次我们通过这些书目能够了解到何先生的成长过程,求学经历,甚至包括他的部分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这些书目,应该问一问自己,哪些书我们读过,什么时候读过,哪些书没有读过,甚至哪些书我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当然。有一些书由于时间的原因,已经逐渐被其他更优秀的著作取代,但总体来讲,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读到的书,除了学校发的一些教科书之外,基本不及何先生的十分之一。
最后,我想以何先生的关于读书的一句话作结: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相关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