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读后感
今天去书店,无意间看到《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作者钱钢,一位文笔很棒的近代报告文学作者。34年前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那次事件中,位于京津重地的工业城市唐山,被一场大地震瞬间夷为平地,强烈震感波及京津地区,德胜门的箭楼屋檐都震垮了,后来的长时间余震更是从心理上对全国人民造成巨大压力。这次导致24万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千亿的事件,也许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作者经过十年的搜集整理和调查访问,积累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幸存当事人访谈材料,成就了这片巨著,全景的展现了这场巨大灾难的过程以及始末。描述之深刻,语言之精炼,当然无与伦比。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感。
这些材料绝大多数并不陌生,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相继有许多文章,披露唐山地震发生后,与地震预报有关系的一些事情,其中,地震发生前有关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极度矛盾,地震发生后有关人员急切寻找震中的遭遇,以及在地震现场受到广大群众怒目相向的情节,都非常详尽,绘声绘色,真实的反映了全体地震工作者和广大受灾人群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发生在前一年多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到1976727唐山7.8地震前的无作为,把地震工作者刚刚找到的感觉,刚刚建立的自信夷为平地,简直可以说是晴天霹雳,由云端直接跌入海底。这不仅是一次预报失误,而是以事实对刚刚建立的所谓预报理论作出全盘否定,这对辛辛苦苦创建的地震预报事业的打击完全是毁灭性的。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对地震的特性和发生机理,人们仍然是无知的,基本还是在黑暗中摸索。很明显,唐山地震之后,地震研究工作不得不变得低调,国家的研究资助也大幅度减少,许多人接受教训偃旗息鼓,原来的主力军正规军渐渐变成地震不可测论者,可以说进入漫长的彷徨期。时隔32年之后的512,汶川8.3级强震再次悄然而至,地震界重复着32年前的无为,就是说这32年期间,虽然增加了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地震监测手段,震后不必到处跑着找震中,震级也不难确定,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可以立即组织救援,余震情况也能得到更准确的记录,但那只是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减灾手段而已,直接的临震预报技术仍然没有任何进展,以前所总结的那些“经验”也没有得到任何有效验证。或者说那些经验没有对受灾者提供任何有效帮助,因此,受灾的人们在家园被毁亲人蒙难的极度痛苦和焦躁中再次发出愤怒的吼声也是正常,可是再大的怨气都不能改变什么。所幸,这次权威人士坦然地承认地震在事实上的不可预测性,这样也许更聪明些。至于那些关于“机理”的权威解释,虽然和美国专家的“分析”基本一致,但难道那就是结论吗?要知道,科技已经相当先进的美国人自己也同样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呵。
当然,书中一如既往地表示,非主流的研究遍地开花。有一些人不甘这样被大自然戏弄,坚持研究。这其中的许多名字是熟悉的。他们通过太空,通过云、通过天气,通过生物、通过三千年前的易经、通过早已经灭绝的玛雅文化,通过各种奇异的途径想找到地震的蛛丝马迹,但收效甚微,与无效等效。也每每有人信誓旦旦,在事后公布“预测结果”,可是,最后都是无法验证的,喧嚣一阵也就了了。在大自然的淫威面前,还没有给这头狂牛穿上鼻绳的人类显得实在渺小和无助。说实在的,自然科学的东西,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掌握就是没掌握,与勤奋,与感情,与孤注一掷基本没什么关联。因为只隔了三十多年,许多当年亲历其事,甚至可以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现在仍然健在,有些事情来得及说清楚;而眼前刚发生的汶川、新疆、贵州、玉树、台湾岛一系列地震,亲历者更是无数,然而,谁都知道,真正的地震的确没有人能够在震前通过正式渠道发出有价值又根据的短临预报。钱先生的观点是明确的。他倾向于支持非主流研究,但这也只是一种热情和愿望而已。钱先生不是地震研究工作者,所以他并不能明确地支持任何一种研究,他的支持也象非主流的预报那样不需担当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而局外人真的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隐痛。
唐山给世人留下太多的思考。加上汶川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这个思考还会长久的回荡在人们的心中。这本书,还值得再读。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