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B【解析】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42.A【解析】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43.B【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44.C【解析】抽象逻辑思维不直接依赖所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因而能够超越生活经验的局限。
45.B【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46.C【解析】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的答案,也叫求异思维。“头脑风暴”就是通过人们讨论进行的发散思维。
47.C【解析】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8.D【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从事文艺创作、科学发展、技术发明等创造性活动时,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尤其典型。
49.C【解析】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50.C【解析】抽象是在头脑中提炼出各种事物与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51.A【解析】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它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52.D【解析】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六个方面。
53.C【解析】灵感是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出现在豁朗期。
54.B【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55.A【解析】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56.B【解析】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57.C【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58.A【解析】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能知道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某个地方。
59.D【解析】题干所述表明赵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60.A【解析】在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设想他人所处情境,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理解和观察世界。这体现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
61.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虽然外形发生改变,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62.D【解析】儿童在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理清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另外,这阶段的儿童还具备了可逆思维。
63.D【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其中,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调节着心理发展的其他三种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64.C【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状态。
65.B【解析】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66.C【解析】问题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感到疑难的情境。
67.D【解析】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心理加工活动进行的,因而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特点。
68.C【解析】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能否有效提出假设,受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69.A【解析】算法策略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精心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0.C【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71.A【解析】思维定式是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错误。
【解析】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但它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而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而产生的。
3.错误。
【解析】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4.错误。
【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
5.错误。
【解析】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在干扰的形式上,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到干扰,外显记忆则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6.错误。
【解析】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因此,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