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2005年购买债券时的会计分录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100
贷:银行存款
96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39
(2)计算在初始确认时实际利率
33/(1+r)1+33/(1+r)2+33/(1+r)3+33/(1+r)4+1133/(1+r)5=961(万元)
计算结果:r=6%
(3)编制2005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 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961×6%=57.66(万元)
利息调整=57.66-33=24.66(万元)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4.66
贷:投资收益
57.66
(4)编制2006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5)编制2006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 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961+24.66)×6%=59.14(万元)
利息调整=59.14-33=26.14(万元)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4
贷:投资收益
59.14
(6)编制调整2007年初摊余成本的会计分录
2007年初实际摊余成本=961+24.66+26.14=1011.8(万元)
2007年初摊余成本应为=(33+550)/(1+6%)1+16.5/(1+6%)2+(16.5+550)/(1+6%)3=1 040.32(万元)
2007年初应调增摊余成本=1 040.32-1 011.8=28.52(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8.52
贷:投资收益
28.52
(7)编制2007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8)编制2007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1 100×3%=33(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 040.32×6%=62.42(万元)
利息调整=62.42-33=29.42(万元)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9.42
贷:投资收益
62.42
(9)编制2007年末收到本金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5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50
(10)编制2008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11)编制2008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550×3%=16.5(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 040.32-550+29.42)×6%=31.18(万元)
利息调整=31.18-16.5=14.6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68
贷:投资收益
31.18
(12)编制2009年1月5日收到利息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6.5
贷:应收利息
16.5
(13)编制2009年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入和收到本息的有关会计分录。
应收利息=550×3%=16.5(万元)
利息调整=(1 100-1 040.32)-29.42-14.68=15.58(万元)
实际利息收入=16.5+15.58=32.08(万元)
借:应收利息
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5.58
贷:投资收益
32.08
借:银行存款
566.5(16.5+550)
贷:应收利息
16.5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50
2. 甲企业销售一批商品给乙企业,货已发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为100 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 000元。当日收到乙企业签发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一张,该票据的期限为3个月。相关销售商品收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相关要求如下:
(1)编制销售实现时的会计分录;
(2)假定3个月后,应收票据到期,甲企业收回款项117 000元,存入银行,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3)如果甲企业在该票据到期前向银行贴现,且银行拥有追索权,假定甲企业贴现获得现金净额112 660元,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1)销售实现时:
借:应收票据
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000
(2)3个月后,应收票据到期,甲企业收回款项117 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117 000
贷:应收票据
117 000
(3)如果甲企业在该票据到期前向银行贴现,且银行拥有追索权,则表明甲企业的应收票据贴现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应将贴现所得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短期借款)。甲企业贴现获得现金净额112 660元,则甲企业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12 660
短期借款——利息调整
4 340
贷:短期借款——成本
117 000
注会会计考试 | 注会审计考试 | 注会税法考试 | 财务成本管理考试 | 战略与风险管理 | 综合阶段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