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马上就要开考了,预祝广大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3课程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中学教育学考点及试题等资料下载,请持续关注本站!
第三节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一)概念
在不同的国家,对课程设计有不同的解释。最狭义的理解是指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而最广义的理解几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比较折衷的定义是“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科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总的来说,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的系列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二)意义
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一)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计划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既同又异的。所谓“同”,是指无论哪一级学校,它的培养目标都必须同教育的总目的相吻合,不能偏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所谓“异”,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确定不同的目标。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199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目标是:①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的能力。②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兴趣和爱好。③学会生活处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①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新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效率、效益、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生产道德情操和自我教育的能力。②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必备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个性。④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作为教育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灵活作出安排,不能强求一律,形成“大一统”的课程发展模式。各地区可以在达到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开设一些有利于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儿童、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也就是说,要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是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少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必要联系。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①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②思想品德教育科目;③社会基础知识科目;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⑤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⑥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
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不能同时齐头并进,也不宜单科独进,一定要按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使先学的学科为后学的学科奠定基础,同时要注意学科之间的互相沟通,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I'1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应根据学科的性质、作用以及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学科的授课时数。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主要是对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这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我国学校一般均为秋季招生与始业,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期之间有寒假或暑假。
(二)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出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②本文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详尽的教学大纲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读物以及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教学大纲是国家对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能统一学校各门课程,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有助于教师明确所教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规划学科内容的编排顺序并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保证各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适当研究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
(三)教科书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教科书是教学大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
教科书的编制要求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2.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②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③教科书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教科书有助于教师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④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兼顾同一年级的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