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经如昙花一现般结束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会出现几道让广大考生眼前一亮的考题,你知道今年公务员考试有哪些让国考考生“呜呼哀哉”,大为感叹的奇葩题吗,哪一个是让你觉得最为奇葩的考题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留学群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你收集整理带来:2016年国考行测“奇葩”考题大盘点,快看看吧。
一、最“勾心斗角”的题目
甲、乙、丙、丁四人商量周末出游,甲说:乙去,我就肯定去;乙说:丙去我就不去;丙说:无论丁去不去,我都去;丁说:甲乙中至少有一个人去,我就去。
以下哪项推论可能是正确的:
A乙、丙两个人去了B甲一个人去了C甲、丙、丁 三个人去了D四人都去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复言命题推理。甲:乙→甲;乙:丙→非乙;丙:丙;丁:(甲或乙)→丁。以四个人的话作为根据,要求选项不能与四句中任何一句冲突。可以使用带入法验证选项。A项乙丙都去,由乙的话可知乙去丙一定不去,矛盾。B项只有甲一个人去,根据丁的话可知甲去丁就一定会去,矛盾。C项甲、丙、丁三个人去了,四句话都不矛盾,为可选答案。D项,四个人都去,与乙的话丙去则乙不去矛盾。
【盘点】周末出游还得先上演一出宫心计,臣妾心好累。
二、最“逻辑”的言语题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D.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处的事物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的两种情况为:一、当外部环境与我们想法不一致时候,我们会试图改变外部环境来符合我们的期望;二、外部环境与我们的想法不一致,我们会对其寻找某种解释。A项是被外部环境影响到了自身、B项明知自己错误、C项对环境产生厌倦都未体现出外部环境与我们认知的不一致。D项符合第二种情形。
【盘点】你是逻辑题冒充的吧,换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
行测最“混搭”的常识题:
【代表1】下列俗语描述的现象与经济学名词对应错误的是:( )(重要提示:本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
A.覆水难收——机会成本
B.一山不容二虎——完全垄断
C.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边际效用递减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负外部效应
答案:A
解析:覆水难收反映了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机会成本的反面,因为沉没成本是你无论选择做什么,都是不可避免的东西。故A选项说法错误;所谓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由一家企业完全控制的状态,一山不容二虎可以体现,故B选项正确;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故C选项说法正确;负外部效应又称外部不经济,是指未能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故D选项说法正确。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绝对是一道会让文艺青年啼笑皆非的考题。浓郁的古典文化名言,杂糅现代经济学元素,大有时尚界东西方美学完美结合之风。文学与经济学的充分杂糅,不仅需要考生准确捕捉古文的要义,还需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名词的含义,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将大量考生“迷”到神魂颠倒。
【代表2】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发生?(重要提示:本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
A. 辛亥革命发生时,希腊人在体育场观看世界杯足球赛
B. 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大学生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
C. 冷战时期,苏联某地电影院放映彩色电影
D. 越战期间,美国家在家里用计算机访问互联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常识。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而第1届世界杯是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故A错误;B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而半导体收音机,最早出现在1946年。故B错误;C项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12月,手工着色的彩色电影始于1894年,自然色彩的彩色电影诞生于1906年。故C正确;D项越南战争发生在1955年-1975年,而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最初只是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90年代初,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发展起来,这种局面才被打破。故D错误。因此本题选择C。
如果说上一道题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那么这一道绝对是柔美与力量的结合。人文背景与科技常识的充分混搭,将近代历史的行云流水融入科技进步铿锵有力的金属之音,弹奏出了又一曲常识的烧脑大作。混搭风充分展现出题人的技术含量与难度系数,口号是:“不绕迷糊,绝不罢休”!
合成字是合体字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它原本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语、词组,但由于这些词语、词组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就把这些词语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的组合成了一个独有的汉字。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汉字根据其意思不属于合成字的是:
A.氼,读作ni,古同“溺”,沉没,沉溺
B.嘦,读作jiao,方言,“只要”的意思
C. 覅,读作fiao,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要”
D. 尠,读作xian,意思是稀有的、罕见的
【答案】A
【解析】本题为定义判断题,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定义要件,关于合成字的要件为词语和词组,且使用频率高,A选项中氼的两个部分水和人使用频率较高,但却没有将水和人构成词组进行使用,所以A选项不正确,不属于合成字。B选项嘦中的只要是使用频率高的词组,且表达的意思没有变化,因此属于合成字。C选项覅中的勿要表示的意思就是不要,而且也是常用的词组,因此属于合成字。D选项尠中的甚少表示很少,少见的意思,也是常用词组,因此属于合成字。所以正确答案为A选项。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D.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处的事物
【答案】D。
【解析】从文段中的两种基本需求可知,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是让世界和自己保持一致并控制世界,所以人们不太能接受超越自我范围的东西,与此相符的只有选项D。选项A、B、C均与文段无关。
【盘点】从众?固执己见?厌倦改变?“阴谋论”?到底是哪种心理?这题是定义判断还是片段阅读?OH,MY GOD!很多小伙伴是不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提问方式呢?刁钻的出题角度,让你不蒙圈都不行!
例1.白驹过隙:秒表
A.恩重如山:天平 B.一线希望:皮尺
C.风驰电擎:测速仪 D.一言九鼎:弹簧秤
【答案】C。
【盘点】先来一个大家都觉得简单的类比推理题吧。从“白驹过隙”直接跳跃到“秒表”,很多考生内心都是崩溃的,两个词项之间直接跳跃了中间关系项,不少考生大呼“我读书少,出题人你可别捉弄我”!
例2: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D.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
【答案】D。
【解析】从文段中的两种基本需求可知,人们对世界的心理是让世界和自己保持一致并控制世界,所以人们不太能接受超越自我范围的东西,与此相符的只有选项D。选项A、B、C均与文段无关。
【盘点】再来一道人人都觉得会做的言语理解题。从众?固执己见?厌倦改变?“阴谋论”?到底是哪种心理?这题是定义判断还是片段阅读?OH,MY GOD!心理学真是折磨人!
例3:
某影院有6个影厅,最近一周的排片情况和昨天的票房收入见下表:
图
问题:如果某天一部影片的总观影人次是a,该影片所有放映场次包含的总座位数是b,那么当天上座率就是a/b×100%,那么在昨天的四部影片里,上座率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乙>丁>甲>丙 B.乙>丙>甲>丁
C.乙>丙>丁>甲 D.乙>丁>丙>甲
【答案】B。由材料可知,甲、乙、丙、丁四部影片上座率分别为0.5,由高到低排列为乙>丙>甲>丁,选B 。
【盘点】再看一道资料分析吧。学会生活也成为公务员考试的必修课,每个影厅座位数各有差异!每个影片平均票价不同!每部影片当日票房收入不同!会算账也是公务员必备的技能。那些常去影院看电影放松的考生喜闻乐见,简直是送分题;而从不去影院贡献票房的考生只能欲哭无泪了,想看懂好难。
例4:图灵测试是测试者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有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者确认出哪个诗人、哪个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中的测试一定通过了图灵测试?
A.对机器甲40%的答复所有人都确认其为机器
B.对机器乙60%的答复测试者能确认其为机器或人
C.对机器丙30%的答复有90%的某小区居民确认其为机器
D.对机器丁30%的答复只有10%的某校大学生不能确认其为机器
【答案】B。
【解析】图灵测试定义的主要特征是:被测试者(计算机)有超过30%的答复无法让测试者(人)确认为回答主体是机器还是人。A项40%的答复所有人都能确认为机器,不符合定义;B项60%答复测试者存在确认上的分歧,即无法确认,符合定义特点;C项和D项均没有超过30%的答复,明显不符合定义特征。故选B。
【盘点】本题想要做对,除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判断过程外,还需结合一定的数学思维,让有些考生直呼真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数学躲不过定义啊……!
例5:将一个8厘米×8厘米×1厘米的白色长方体木块的外表面涂上黑色颜料,然后将其切成6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再用这些小正方体堆成棱长4厘米的大正方体,且使黑色的面向外露的面积要尽量大,问大正方体的表面上有多少平方厘米是黑色的?
A.84 B.88 C.92 D.96
【答案】B。
【解析】8厘米×8厘米×1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成6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最终切出64个小正方体,根据黑色颜料分布的位置,可以将64个小正方体分成三类:(1)顶点正方体4个,每个正方体有四个黑面,两个空白面相邻(2)棱上正方体24个(除了顶点位置一条棱有6个正方体,4条棱有24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有三个黑面,两个相对,一个相邻。(3)面内的正方体36个,相对的两个面是黑色。
正方体的表面积:4×4×6=96,构成此正方体时(1)顶点的正方体需要8个,原来的长方体只有4个顶点,还差4个 (2)棱上的正方体需要2×12=24个,原来长方体棱上刚好有24个正方体,刚好够用(3)表面内的面需要2×2×6=24个,原来的长方体表面内有36个正方体,够用且剩余12个,其中4个放到顶点位置,8个放到正方形内部。
如此摆放,只有四个顶点的外围不能由黑面完全覆盖,若能覆盖每个小正方体有3个黑面,现在是由原长方体面内两个个相对黑面的小正方体补充,只能有1个黑面露在外面,所以,一个顶点的小方体少2个黑面,四个小正方体就8个黑面。
总共露出的黑面个数为:96-8=88。
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你推荐:
国考笔试真题 | 国考笔试真题答案 | 国考面试真题 | 公考半月谈 | 公务员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