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分析】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则有三:价值位阶、个案平衡、比例原则。价值位阶是指对法的价值进行排序, 优先保障较为优越的价值。 个案平衡是指在处理个案的时候兼顾各方利益,以实现实质正义。比例原则是指为了保护较高法益而牺牲较小法益时,对较小法益的伤害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本案中为了是家属的知情权和孕妇母子的生命权发生了冲突,为了挽救孕妇母子的声明而伤害了家属的知情权, 生命权高于知情权, 故体现了价值位阶原则。功利主义原则的含义是一个制度或者一个行为如果能够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时,该行为或制度是正当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两个原则虽然与本体有关
联,但不是最切题的答案。
2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 “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对此条文,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运用了规范语句来表达法律规则
B.表达的是一个任意性规则
C.表达的是一个委任性规则
D.表达了法律规则中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答案】A
【分析】表述法律规范的语句既可以是规范句也可以是陈述句,规范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道义助动词。该条文中出现了道义助动词“应当”,故属于规范句。故 A 选项正确。法律规则从内容是否确定的角度可以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授权其他国家机关制定规则规则,其标志性用语是“由某某机关制定”。准用性规则是把规则的内容指向了其他规则的规则,其标志性用语是“参考某某法”。除了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外,其余的都是确定性规则。题干中的规则显然属于确定性规则。故,BC两个选项的说均错。法律规则在逻辑上由三个要素构成: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这三部分在逻辑上缺一不可,但是在具体的条文中均可以省略。提干中的条文没有规定法律后果。故 D 项的说法错误。
3 .律师潘某认为《母婴保健法》与《婚姻登记条例》关于婚前检查的规定存在冲突,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了进行审查的建议。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母婴保健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婚姻登记条例》
B.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后认定存在冲突,则有权改变或撤销《婚姻登记条例》
C.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需向潘某反馈审查研究情况
D.潘某提出审查建议的行为属于社会监督
【答案】B
【分析】 《母婴保健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属于法律, 《婚姻登记条例》由国务院制定属于行政法规。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故 A 项的说法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之间是监督关系, 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撤销而不能改变国务院制定的《婚姻登记条例》 。故 B 项的说法错误。关于改变与撤销问题的更多问题,可参考《立法法》第97条的规定。按照《立法法》第99条的规定,有关主体在认为行政法规违法时可以提出审查要求和审查建议。其中提出审查要求的主体是特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提出审查要求,其余主体提出审查建议。审查工作有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进行。《立法法》第101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 将审查、 研究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反馈, 并可以向社会公开。”据此,C 项的说法正确。法律监督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公民、其它社会主体的监督。基于此,D 项的说法正确。
4 .张某到某市公交公司办理公交卡退卡手续时,被告知:根据本公司公布施行的《某内市公交卡使用须知》,退卡时应将卡内200元余额用完,否则不能退卡,张某遂提起诉讼。法院认为,公交公司依据《某市公交卡使用须知》拒绝张某要求,侵犯了张某自主选择服务方式的权利,该条款应属无效,遂判决公交公司退还卡中余额。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张某、公交公司之间的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属于纵向法律关系
B.该案中的诉讼法律关系是主法律关系
C.公交公司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
D.《某市公交卡使用须知》属于地方规章
【答案】C
【分析】横向法律关系和纵向法律关系的区分标准在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是否存在法律上的隶属关系。张某、公交公司之间的服务合同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为横向法律关系。故 A 项的说法错误。诉讼法律关系是基于实体法律关系而发生,诉讼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法律关系。故 B项的说法错误。公交公司属于法人。根据民法基本原理,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故 C 项的说法正确。地方规章的制定主体只能是省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作为法人的公交公司无制定规章的权力。故 D 项的说法错误。
5 .赵某因涉嫌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被立案侦查,在此期间逃往 A 国并一直滞留于该国。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该案涉及法对人的效力和空间效力问题
B.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原则,赵某不在中国,故不能适用中国法律
C.该案的处理与法的溯及力相关
D.如果赵某长期滞留在 A 国,应当适用时效免责
【答案】A
【分析】赵某具有中国国籍,属于中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属人主义的原
则适用于赵某。故 B 项的说法错误。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新法溯及既往的效力, 即新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有效。 本题不涉及新法和旧法的效力关系问题,故 C 项的说法错误。题干部分并未交代赵某犯罪的时间以及在外国滞留的时间, 故该题与时效免责问题无涉,故 D 项的说法错误。综上所述,A 项的说法为正确。
留学群司法考试频道为你推荐:
司法考试题库 | 司法考试辅导 | 司考一卷资料 | 司考二卷资料 | 司考三卷资料 | 司考四卷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