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留学群教师资格证网】小编特根据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最新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复习资料,希望对您全面熟悉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评价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态度的实质: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把握下面几点: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品德的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者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能被称之为品德。

  二、理解部分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则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一而变化。处于依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三、掌握部分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略)

  2、根据实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有效的说服(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2)树立良好的榜样(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观察者因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称为替代强化,是一种间接的强化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经历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三个阶段)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汇总(2015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国考 通过率怎样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分享

热门关注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易错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