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 Teaching Method
中国课堂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就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状况之中。美国人称之为“cramming”。而在美国,像传统中国课堂那种cramming的方式已经很少了,他们更注重的是互动和交流。在中国课堂,老师讲课时,学生要坐直保持安静。而在美国课堂则随意的多。只要不影响别人,你可以放松的做一些小动作,甚至走动,都是没有问题的。
美式教学更看重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经常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合作完成一个project,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相对于结果的正确与否,他们更强调探究的过程,只要体现了思考和创意,就算达到目的了。鼓励学生和老师以及别的同学互动,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质疑老师。大胆质疑老师的勇气,在中国学生身上并不多见。而如果异想天开的话,老师说不定会立刻否定你的想法。而在美国,那些大胆质疑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单上还可能多加几分,老师以此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国内老师每堂课都会讲很多知识点,一堂课下来笔记就能抄到手酸,而书本上是早就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重点”、“考点”。美国老师好像从来不赶教学进度似的,经常一堂课只讲一个新知识点,轻松、热闹的课堂反而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一个在中国课堂上可能只需要做一个例题就讲完的公式,在美国往往要花上整整一节课来讨论思考。老师要求的不是对公式死记硬背,而是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真正的理解。
课程安排 Course Arrangement
在中国,一个班的学生都是共用一个课表,上同样的课。和中国的选课系统大大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的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全都是“选修课”。且不说国内的必修课,即便是选修课也多是“强制”性的,且多是与学业相关的提高补差类课程;而在美国的选课却是在教务处(counseling center)的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课。
中国的学生,无论程度如何,都在统一的班级里统一授课,这样对于一些接受慢的学生,在中国这种注重名次和成绩的教学气氛下,往往变得越发厌学。而在美国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课程,主要最终能够拿够学分就没有问题。美国的高中有四个年级,分别为Freshman高一, Sophomore高二, Junior高三, Senior高四,尽管有四个年级,可是如果一个高一学生和高四学生选修的课程大致相同,也会在同一堂教室里上课。
在选课上更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而不是统一化。比如,数学更喜欢几何而不喜欢代数,那么完全可以着重探究几何方面的知识来修够学分。而且,在美国上课没有主课和副课之分,只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也不像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而是美国政治、美国经济、美国历史和健康课等。选修课相对于国内也更偏向于实用性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烹饪、机械设计、会计、农业等等都在可选科目之列。
因为在课程安排上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美国高中往往也没有固定的班级,也就是实行“走班”制,大家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同学,而是跟随自己挑选的课表前往不同的教室学习。
课堂环境 Classroom Environment
提到中国的教室,几乎毫无例外的是前方一个大大的黑板和讲台,下边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而在美国,教室的功能很多,摆放了很多书籍资料和教学用具,可以兼做老师的办公室,很多教室看上去都像一间图书馆。因为根据科目不同,教室也十分性化,物理、化学老师的教室摆着各种仪器,俨然一个实验室,艺术类科目的教室往往有很多图片和装饰物,看起来充满文艺气息。桌椅的摆放也根据课程不同更加随意,比如需要大家共同动手的课程,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并且可以自由调整,并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
评分方式 Evaluation System
中国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都为了在期末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对于分数十分看重,几分之差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名次和定位。也许一个学生在各方面十分优秀却因为期末考试比别人差了几分而被埋没在众人中。我个人十分诟病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虽然国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弊端,但在应试教育体制难以改变的大环境下,这种对学生片面的评价方式长久以来也未得到真正的改观。在美国,一个学生的年终成绩则不是通过一场期末考试来评定的,而是按照其在一年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努力程度而定。期末成绩一般只占10%-15%。而平时成绩也不完全是平时test(测验分数)、作业、笔记这种量化的东西。平日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多做活动的学生往往都会得到不错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