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留学群整理的《这“一半”的万芳,保留了自己,又推翻了过去》,欢迎阅读。
依照《一切如新(1995)》《One芳(2005)》这样十年一精选的套路,万芳在2015年还将有新作推出,果然,3月6日零时零分,《一半。万芳的小剧场》在音乐网站准时上线,实体CD也已同步发行,但这一次,不是精选也不是专辑,而是一张收录5首歌的mini专辑,俗称EP;Maybe万芳也会曾觉得每次要满满一张大碟的曲目才够表现新一个阶段的她吧,但这样的疑问之于她,又不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一半不是全部”?!
这一次是万芳25年来首度以EP形式发行作品,5首歌在不景气的当下已够歌迷听着过好一阵子歌瘾了,可如果纯粹把这当成一张录音室作品来欣赏,那质感又不全然精准,请注意,专辑标题中还有一个关键词“小剧场”。
顺着“小剧场”三个字听下去,方觉得曲曲扣题,摊开看专辑的一众幕后阵容:
陈建骐。徐誉庭。单承矩。王榆钧。十九两乐团。Koumis蓓丽。董运昌。
这当中除了我们熟知的陈建骐擅长做影视剧原声音乐之外,徐誉庭、王榆钧、董运昌都是在戏剧、剧场文化方面很有造诣的人,跨行来帮助万芳,自然也能把歌词的部分填写得更具剧场化的演唱效果——《读乐乐》《练习失去》都很有剧场演出男女主人公亦吟亦唱的口白化表述特点——这些人之外,万芳也以小剧场导演作品《圣诞快乐》而成为更彻底的剧场人身份,由她词曲创作的《同样的存在》以钢琴铺垫音乐情绪、配上口琴以张扬歌者的情感张力,如此的呈现方式并不算复杂,却很是耐人寻味。
能听出与之前两张作品《我们不要伤心了》《原来我们都爱着的》略显不同的,是万芳与制作人这次在编曲层面做了些许的简化,歌词内容也不再以大量的叙事体为主,转而把“小剧场”的临场感受通过演唱一一道来,情绪的变化、心绪的游走、情感的推进都在万芳的歌声里此起彼伏了。
本以为万芳同已故唱作歌手Koumis蓓丽的隔空对唱会释出何以悲伤的追忆情绪,却没想到,在弦乐与钢琴铺排之下的《谁》竟是全碟最温暖的一曲。
“我们的万芳是这样炼成的:从没离开乐坛”
从2010到2015这五年当中,像万芳这样一个“老歌手”居然高产出3张录音室作品(2010《我们不要伤心了》、2012《原来我们都是爱着的》、2015《一半。万芳的小剧场》)和1张现场专辑(2013《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夜晚》);且在此期间,她举行了首场大型的售票演唱会,而她之前一直在做的DJ工作、剧场演绎都没落下,还更驾轻就熟了。再往前追溯十年,2000-2009这十年间,万芳也不过才发了2张录音室专辑、1张精选以及1张现场专辑,近乎她这五年的发片量。
喜欢万芳的歌迷越来越多,从台湾地区到大陆,大家呼唤着她能到各地开唱,二十多年前偶尔听过万芳歌声的“散粉”已经散落在天涯,而跟着她一路走来的“铁粉”以及“半路粉”却一直都是她的坚强拥趸,甚至歌迷群体还越来越壮大了。可以认为,近年高产的万芳依旧在以音乐吸引着忠实歌迷的聚焦;而在更普罗大众的歌迷耳边,《新不了情》还在一遍遍地被第101位选秀学员高歌着——还好已有节目组把《新不了情》《可惜不是你》和《如果没有你》列入禁唱黑名单了——拜托,我们需要一个更纯粹的万芳,只留给我们自己与自己一同收听、分享。
万芳从来都难属于“大众”,连她自己都这么认为,记得十年前她到上海宣传精选辑《One芳》时,记者问她“九十年代你唱着情歌、在乐坛中心,现在(当时是2005年)大家都听周杰伦而你还在唱情歌,这两个年代之间,你的感受有没有变化?”万芳当即就回答说“我从不在乐坛中心。”但万芳也说自己“从来没离开过乐坛”,至多只是她后来表达音乐的方式有所改变罢了。万芳形容自己“从没离开乐坛”,是因为在她2002年《相爱的运气》至2010年《我们不要伤心了》的这八年间,她还发过一张精选以及一张现场专辑《万芳的房间剧场》——其演绎状态同这次《一半。万芳的小剧场》类似,但前者的格局则更重曲与曲之间的情绪连贯性,是一个铺开了的“面”,新碟则是把五首单曲串联在一起的表现手法,接近“以点带面”的呈现。
“大家的万芳是这样熬出来的:从来也不文艺”
1990年的万芳(彼时她还是“林万芳”)甫一出道就以《时间仍然继续在走》亮相,九十年代的万芳发片频率不算低,初出道的十年间(1990-1999)已经发行过十多张专辑,其中还包括有英文专辑,只是你应该听得出,万芳却从不是一个急切的人,既然深知“时间仍然继续在走”,那么,唱的多或者唱的少,都没“唱的对”来得更让歌者、听者爱不释手。当1994年《爱上你给的痛》和《新不了情》两首影视作品接连走红时,万芳这个名字总算在更大范围被人熟知,二十多年过去,《新不了情》的余音仍是万芳被人提起时的第一印象。
可万芳并不是一路唱着苦情歌来的,她在音乐中的感情表达一直较为克制,理性大于感性成分,想想她那些传唱度高的歌曲吧,《猜心》《桂花酿》《爱上你给的痛》都是源自张宇的创作,张宇的情歌有多苦,有点年纪的歌迷怕是都领教过,可到了万芳这里,苦因已经削弱了许多,万芳的最苦情歌也就数《新不了情》和《就值得了爱》了,可就连《新不了情》比起后来辛晓琪的版本,也真的略有情之味,初尝却更淡然,回味可以颇久。
现在回头看九十年代的万芳,她的文艺气质其来有自。1998发行民歌专辑《林万芳歌本1:答案》就渐渐能令人听出一些万芳在音乐中的“神经质”了;次年在李宗盛的监制下演唱《不换》,竟然听不出李宗盛惯常用在其他女歌手身上的那些套路——万芳既没有因为音乐才情被李宗盛吸引进而被带跑偏、也没因为总抓不到音乐的适当情绪而被大哥骂到哭,《不换》的成品听起来居家且惬意,还很难得在万芳的作品中洋溢出了幸福的味道。
“半路出家”的万芳歌迷们早已奉她为音乐上的文艺女神,她仍觉得自己只是唱到了想唱的歌、表达到自己默认的那份情绪,“我不是文艺的’鼻祖’” 、“文艺不是我的全部”,所以当时间仍然继续在走,歌迷则仍然继续在着迷这“一半”的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