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孤独,留学心理第一课
孤独,是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共同考验。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诸多问题,也会令孤独感进一步放大。学会面对孤独,独立思考和处理突发状况,并且积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渠道,是海外留学生必修的第一课。
“别人只看到照片里的我们在异国风情的美景中笑得灿烂,却看不到我们过年时一个人在网络上守岁的眼泪;别人只看到我们和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谈笑风生,却看不到我们生病时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无助。”在法国留学三年间,小瑜几乎每天都要更新微博和个人空间。她的亲友们都觉得她在异国他乡过得很快乐,但是小瑜对记者说:“我没在外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但最近拿起电话,却经常不知该对最亲爱的人说什么,那种交流的梗阻和莫名的生疏常常令我恐惧。生活在这个无依无靠的国度,在假装开心地挂上电话之后,我经常只能抱着笔记本在这里一边码字、一边掉眼泪。”小瑜和很多留学生一样,出国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当家的温暖被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所替代,好友和恋人由于时差和距离而疏远,关注和疼爱似乎都在远去;但是小小的虚荣心可能让她(他)只展示最光鲜的一面。由于害怕亲友担心,留学生们经常“报喜不报忧”。
初入新环境,孤独感是人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但是应对方式不同,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留日学生小张在今年5月份办理了休学手续,家人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放弃。“感觉自己在一座荒凉的孤岛上,周围什么也没有,”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描述,“每天坐地铁时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留学生小王则告诉笔者:“刚到英国时感觉周围的人并不那么友好,而且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比如他们喜欢开各种派对,有时声音实在太吵。”经过最初的难以适应,到与室友沟通,“之后他们有派对都会提前跟我说,而且也不会到很晚才结束,最重要的是感觉他们比以前都友好很多,我想是因为我先迈出了那一步吧”。之后,小王还参加了一个社团,正是这个地方给了她更多的归属感,也遇到了给予她很大帮助的一群英国朋友。
身在国外,留学生有时也许会过度放大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甚至会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长此以往,自然不能享受留学收获的喜悦。主动走出去,克服恐惧,建立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网,树立信心,享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面对学习,合理定位最关键
面对父母重金打造的“留学梦”,许多学生丝毫不敢懈怠,在国外拒绝所有社交活动,并埋头苦读。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差异,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一个个国内升学过程中从未遇到过的“瓶颈”。
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学生将留学看做一条升学、移民或镀金的捷径。但是国外的大学并不是为他们遮风躲雨的保护伞,新的学制和甚至更加严格的判分方式,让很多人不能适应。留英近5年的小李说:“学习很辛苦,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但是这个时候既没有家人在生活上的支持,也没有其他同学的帮助,所以有时真的很难熬,但是习惯之后再加上语言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情况会相应改善。”
语言和文化障碍可以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美国老师对于好学生的评判标准,一定是要平时积极思考、上课回答问题并且下课能提得出问题的”,来到美国波士顿攻读金融硕士学位的小陈说,“中国学生都很腼腆,上课只管一个劲地埋头记笔记。其实美国教育是非常鼓励开放性思维的,哪怕语言不如当地人,但是只要积极思考、敢于表达,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标新立异,哪怕你说得不如当地学生,老师肯定会记住你的努力。想要好分数,平时成绩和课堂讨论都非常重要”。
法国巴黎某高校的老师查碧妮女士告诉笔者:“其实中国学生都很聪明,也很用功,考起试来绝对不比当地学生差,特别是理工科专业;但是中国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是弱项。融入当地文化,到大型公司去实习,慢慢地磨练,总会找到感觉的。”
许多将孩子早早送出国门的家长们对于国外的学习环境认识并不充分。一位将女儿送到加拿大读高中的父亲王先生说,他以前觉得国外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肯定很轻松,更别说对于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女儿了。“但是到了加拿大以后,没有了老师的喜爱和‘众星捧月般’的感觉,女儿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学习主动性也有所下降,甚至经常打电话说毕业后还是要回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