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日休假期间,听说李娜打入法网决赛,尽管外面阳光无限好,我还是选择猫在酒店里看直播。虽然我对很多竞技项目感兴趣,其实大部分体育活动对于我来说都是眼球运动——喜欢看,但自己却玩不来。我对体育的关注主要还是在来英国之后。但这不单纯是因为英国是诸多现代体育项目的源起国,而是因为在英国,如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体育简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大概大家都知道英国人聊天喜欢谈天气,其实体育也是日常交谈中频繁出现的主题,有时候还会非常“有用”。比如两个月前我去开会。出了火车站,跳上一辆出租车,直接驶向位于市区边缘的教学区。出租司机是个英国人,打量了我一下问:你来自中国?那你知道丁俊晖喽?——哈!原来是个斯诺克球迷!一路上我俩热议各式台球运动。到了开会地点,我一打开钱包:呀!居然一点现金都没带!而最近的提款机要一直开回市里。得知我开完会当天还要返回火车站,出租司机立马摆摆手说,算啦,你先欠着我吧,我晚上再来接你,回到市里有取款机的时候你再一起付款吧!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时觉得,能这么“有人缘”,还真得感谢一下丁俊晖。
我博士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社会学系新博士生纷纷介绍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一个男生说,自己研究的是英国某球队,研究方法就是追踪此球队每一场赛事。我说,你在开玩笑吧?看球赛真的能看出社会学系的博士学位吗?后来我才了解到,不仅体育社会学是门大学问,而且体育在跨文化交流研究上还真是个不可或缺的题目。
比如当李娜夺冠,各大西方媒体都在猜测这个冠军是否会标志着网球这项运动将吸纳更多亚洲选手。我倒是想起了“扩散理论”。一种观点或一种行为模式怎样跨越地域在不同文化或国家之间传播一向引人关注。考夫曼和帕特森关于推广“板球”这一英式体育运动在各国遇到的迥异状况的研究则很大程度上延展了扩散理论。
考夫曼等人的发现有两点最有趣:首先,人类推动观点模式的流通并非一定基于“相似性”,比如外来体育项目在一个社会的流行往往得益于源起国和接收国之间文化习俗的“相异”,而非相同。第二,外来体育运动在一个社会内扎根,重要的是要靠社会内部不同阶层,尤其是优势群体和非优势群体之间能保持沟通协调的意愿。考夫曼等人发现,板球最终没有在北美流行,并非往常认为的板球的慢节奏与北美快文化不相称,而更是因为在板球传入的早期,北美上流阶层过于把这项英式运动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使其过于“高雅”,反而使当地社会失去兴趣。换句话说,推广外来体育项目,既可在横向上形成连接跨文化的桥梁,也能促进社会内部纵向对话与协作。(留学群 liuxueq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