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高考频道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资讯,下面的2015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隽逸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它起源于唐,经历宋,成熟于元,而最终在明代达到鼎盛。青花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外销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明代主要的外销瓷。
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受国家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随着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也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轨迹。早期从1368 年至1433 年,以官营为主。明初对外政策是开放的,因而有了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规模庞大的远航,极大地提高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影响,明朝廷的官方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迎来了第一个外销高潮。中期从1433 年至1554 年,官私并举。这一时期随着对外政策的渐趋保守,官方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虽朝廷仍沿续明初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贸易,但民间走私贸易却日益兴盛,成为当时青花瓷外销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巨大的海外需求和巨额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走私集团武装走私的形式。西方在此时也开始介入青花瓷的外销。晚期从1554 年直至明亡,以私营为主、中西竞争。明末,面对民间走私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西方商业势力的介入,明王朝不得不调整保守的对外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明朝廷废除了海禁政策,承认私人对外贸易的合法化,批准西方人与 中国贸易。由此青花瓷的外销在中外商人的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以葡萄牙、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势力,以强大的武装为后盾,凭借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与仍旧束缚于传统贸易中的中国商人展开了竞争,并逐渐占据了青花瓷外销的主导地位,从而促成了青花瓷在明代的第二个外销高潮的形成。明末,青花瓷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 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明代青花瓷远销世界各地,无论对明代中国还是输入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 影响。青花瓷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的概念,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如青花瓷在传入欧洲初期,因为数量少,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多,青花瓷才被抹去了神秘色彩。青花瓷大量传入欧洲正值文艺复兴后期,它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更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的风潮,并直接影响了罗可可风格的形成。这种艺术风格在吸收青花瓷艺术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潮流,席卷欧洲。当时,谈论中国文化成了欧洲最时尚的话题。明代青花瓷大量输入的同时,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也使欧洲各国面临着金库空竭的窘境。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在本地生产瓷器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欧洲各国纷纷掀起了仿制青花瓷的浪潮。
(摘编自刘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销》)
1.下列对于“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的外销与明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销高潮出现在对外政策开放的时期。
B.明代青花瓷的外销经历了从官方贸易为主,到私营为主、中西竞争,再到官私并举过程。
C.明代青花瓷大量销往欧洲,不仅使大量金银币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同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仿制青花瓷的热潮。
D.明代青花瓷大远销世界各地,在政治、商业、制瓷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面,对明代中国和输入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青花瓷大量进入欧洲,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并完全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B.青花瓷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更是对输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青花瓷仍然还是单纯意义上的贸易商品,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C.明末,中国商人在与西方商业势力的竞争中 处于劣势,不得不退出青花瓷外销领域。
D.明代的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青花瓷的外销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种贸易活动,更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走私集团的武装走私愈演愈烈,直接威胁明王朝的统治,为巩固政权,明王朝被迫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地位并批准西方人与中国贸易。
B.青花瓷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影响了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转型.
C.明代青花瓷进入欧洲的初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被上层社会当作珍贵的艺术品加以收藏,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D.因为外销青花瓷利润丰厚,所以各国政府通过在本地大量生产瓷器解决财政危机,走出了金库空竭的窘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 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刘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捕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 以前职。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 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大略谓:“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平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发:发放
B.交口而文其非 文:掩饰
C.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 擿:揭发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酹:祭奠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B.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 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C.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D.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 廉,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群臣无人敢言,海瑞买好棺材,诀别妻儿,大胆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最终没有治他的罪。
C.张居正并未“居正”,掌权时,尽管朝廷内外的官员多次举荐海瑞,但因害怕海瑞的严峻刚正,最终没有任用他。
D.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5分)
译文: (2)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5分)
译文: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夜泊宁陵
韩驹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注:①韩驹:因受知于苏辙而享誉诗坛,但终因苏氏之党连累而被一再贬谪,死于江西抚州。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出都城赴江西任所时所作。②毵毵(sān sān):指毛发、枝条等细长披拂、纷披散乱的样子。
8.请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⑵屈原在《离骚》中有两句专门写到自己制作衣服的材料,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 。
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 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 ,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家具等处处散发着“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B.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 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C.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D.“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 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E.“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2)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3)这篇小说情节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学过的哪篇小说风格很相似?(6分)
( 4)极致是美的悲伤,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 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 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 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 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 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 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B.“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C.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D.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 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E.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2)试分析饶宗颐在国学研究方面取得非凡成绩的原因。(6分)
(3)请概括国学大师饶宗颐治学方面的特点。(6分)
(4)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求阙”精神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当的一项是(3分)
A.歌手尹相杰曾被聘为北京禁毒教育义务宣传员。近日,歌手尹相杰因涉毒被警方抓获,目前案情仍在调查中,这样的消息真是让尹相杰的粉丝们不忍卒读啊!
B.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 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C.钱钟书爱看电视剧《西游记》,但与众不同,他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振振有词,时而悟空,时而八戒,“老孙来也”,“猴哥救我”,一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
D.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占中”组织者得到美国民主基金会的援助,该基金会由一些国际大企业撑腰,这不禁令人怀疑 “占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取民主。
B.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C.2014年,广西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6.74万户,至此,广西6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突破100万户大关,惠及到400万农村贫困群众。
D.谢晋辞世了,相信无数影迷很伤心。他的电影曾带给中国人深刻的集体记忆,既有不一般的故事,也有人性关怀,更具有时代性。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 , , , , , 。
①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
②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③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
④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
⑤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 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⑥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A.②④①③⑥⑤ B.①③⑥⑤②④ C.①③⑤②④⑥ D.②④⑥①③⑤
16. 请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近日,西安凤城“手术室拍照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个手术室里,当手术即将顺利结束时,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 摆起各种姿势拍照合影。西安市卫生局经过调查公开回应称,该院拍摄目的是因即将启用新手术室,相关医务人员在老手术室完成手术后,为了留念而拍照合影。
许多人都认为, ① ,手术室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地点,同时也是需要高度杀菌 的地方,而涉事医护人员却将手机带入手术室。医疗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大意,容不得丝毫懈怠。手术台前玩自拍, ② ,试想,如果手术台上的患者或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知道此时医护人员在玩自拍,会有何感想?不过,也不能盲目地以破坏医患关系的罪名对其肆意“讨伐”。医者也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当7小时紧张的手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们可能比患者家属还要高兴,再加上医院手术室即将搬迁,如果征得了患者的同意,拍照留个纪念也可以理解。手术室是庄重、严肃的神圣之地,
③ ,别因为拍个照就变成充满怨气的、冷冰冰的肃杀暗室,动辄通过“舆论审判”倒显得有违人情了。
17. 仿照示例,再续写 语意相关的两句话。(6分)
示例:云霭在黑暗中发愁,其实遮住太阳的正式它自己; , ;
, 。
参考答案
4.【答案】A(发:打开)
5.【答案】B(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6.【答案】D(不是他人认为,而是海瑞自己的想法。)
7.【答案】(1)但是,自从他主持国政以来,为国事而忧心愁苦,气量宽宠能容人,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得分点:“执政”1分;“休休有容”1分;“足”1分;“多”1分;大意1分)
(2)皇帝多次想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各部门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得分点:“阴沮”1分;“以为”1分;“偷惰”1分;“以身矫之”1分;大意1分)
8.【答案】颈联从听觉和视觉的感官角度描绘了汴水两岸的秋色风光,为整首诗营造了寒冷、萧瑟、森严的氛围;(2分)紧扣诗题、照应前文,(1分)因是夜泊,有风和月,才可见“树挟霜”、“花垂露” ;(1分)秋寒之重触发诗人的思绪,引出诗人对人生茫然无着的慨叹。(1分)
9.【答案】诗人驶离京城之始,心情还是畅快的,这从“日驰三百里”“ 东下更开帆”描述舟行迅疾可看出;(2分)但随着京城繁华之地渐行渐远和偏僻的贬所渐近,悲凉之情顿生,第三联描绘的深秋之景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2分)继而,面对眼前水天一色的夜景,融情于景,更加感到前程未卜的怅惘迷茫,尾联就是对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2分)
10.【答案】(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1.(1)BE【解析】(B给3分,E给2分,C给1分。答A 、D不给分。A我不是“热爱”,是厌倦。C项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此项表述不完整。D项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
(2)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1分)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2分) 侧面烘托玛霞的美。(2分)爷爷这样的人由衷地赞美玛霞好看,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玛霞确实是美的。(1分)
(3)这篇小说没有大起大落、曲折生动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2分)小说的时间和场景都很普通、不奇异,就像我们每天的平凡无奇的生活,但细细回味又充满了诗意。(2分)属于散文化小说。和我们学过的《边城》很相似。(2分)
(4)示例:①就作品来看,“我”认为她的美是不可复制的,是一种遗憾。(1分)“我”或许感到这种美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永恒,毫无用处。(1分)由于“我”对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忧伤无奈的情绪。(1分)②现实与美好理想的冲突,导致“我”因美而产生忧伤之情。(2分)③玛霞的美在“我”心中就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而想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可以引发出“我”忧伤的情绪。(2分)④玛霞的美与她所处的环境极不协调,“我”为玛霞感到忧伤。(1分)(此题是探究题,只提供了几个答题参考角度,考生若能扣住“美”与“悲伤”,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2.(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D没有反面。C.前一层因果牵强。B.源自他“求阙”的精神)
(2) ①饶宗颐得益于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有一个良好的接触文化的环境。(2分)②一场大病让他有机会结识了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2分)③富有“求阙”精神和开拓精神。(2分)
(3) ①治学既博又专。研究涉猎广泛,多达十八种,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2分)。②在学术方面具有锲而不舍深钻的“求阙”精神,追求永不知足。(2分)③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钻研古籍,借鉴西方和印度等国资料,时刻关注考古学进展。(2分)
(4)“阙”就是不知足的意思,天下万物都有“缺”,追求把“缺”补齐,可事实上永远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2分)因为不断地有新东西,新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激发了人们的探求兴趣, 促我们求真,求新,追求更高境界。(2分)饶公秉持这种“求阙”精神,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地深入钻研,取得了非凡的成绩。(2分)所以“求阙”就是不断地追求完美,让我们日臻完善。(2分)
13.【答案】D(A不忍卒读:指文章太悲切,让人不忍心读完。B贬义词,改为“口口相传”C “振振有辞”形容自认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停。D 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14.【答案】D(A“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 B “警惕防骗防盗”否定不当。C 重复,去掉“到”字)
15.【答案】D(②④写夜空,①③写大地,衔接照应前文的“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 ⑥“闪闪烁烁”只能照应“繁密的星”,不能衔接③中的“山”)
16.【答案】①涉事医护人员的行为确实有失妥当 (1分)②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尊重 (2分)③也是温暖的、有生命的地方(2分)
17.【答案】蒲公英在半空中叹息,其实离开大地的正是它自己;鱼儿在水池中哭泣,其实放弃大海的正是它自己。(拟人2分,句式2分,感情色彩1分,哲理1分)
18.参照201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可以谈对“极简主义”的含义理解,可以论“极简主义”的具体实践;既可以寻找现实意义,也可以从古人“俭以养德”、“俭以修身”的信条中汲取智慧。 可以写:有钱不任性,简约重品质,给生活做减法,质朴生活方显品味......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从前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设宴招待。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发现)有数千两银子,收入到县库中,派人骑马把这件事报告胡宗宪,胡宗宪没因此治罪。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在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廷大臣没有人敢议论时政,唯独海瑞一人上奏疏。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在地上,回头对左右侍臣说:“赶紧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待罪,奴仆们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
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弹劾,海瑞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帮先帝走出求问仙神兴土木的误区,惧怕皇威保持禄位,确实也是有的。但是,自从他主持国政以来,为国事而忧心愁苦,气量宽宠能容人,有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却心甘情愿地充当飞鹰走狗,攫取噬咬好人,他的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认为他说的很对。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准备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室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着离开。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朝廷内外的官员多次推荐海瑞,但张居正最终也不任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路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七十二岁了。上奏章说老体弱就要死了,有想要效法古人尸谏(以死谏
点击下载: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安中学、九江一中、新余一中、临川一中等)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留学群高考频道为您整理史上高考复习资料大全!让您的高考成绩稳步上升!
高考语文考点 | 高考数学考点 | 高考英语考点 | 高考理综考点 | 高考文综考点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语文历年真题 | 高考数学历年真题 | 高考英语历年真题 | 高考理综历年真题 | 高考文综历年真题 |
高考备考辅导;高考食谱大全;高考前必须做的事 |
高考语文真题 | 高考数学真题 | 高考英语真题 | 高考文综真题 | 高考理综真题 |
高考语文答案 | 高考数学答案 | 高考英语答案 | 高考文综答案 | 高考理综答案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