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讯 1687年,一位来自南京的中国人沈福宗来到英国牛津大学。300多年后的2010年,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这段渊源开头,开始了他的演讲——“大学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该讲题也成了中外大学校长关注的焦点。耶鲁大学校长表示,中国留学生缺少批判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
理查德莱文指出,一些亚洲国家的大学和欧洲大学,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专业之外的课程。“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他说。
通识教育则不同。据理查德莱文介绍,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学生在前两年可以自由并广泛地选择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得学生有能力去应付新的的问题,他们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他说。
正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学生才会有重新评估已有结论的想法,去寻求新的结论。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的讨论,主动地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理查德莱文说:“1828年耶鲁大学的一份报告认为,学生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就像脑子里装进了一件物品,但这种填充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当中,从长远来讲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学生需要的则是思考的框架,让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悉,目前中国有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学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计划,选出一些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
但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适应性,理查德莱文认为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不能照搬照用美国的通识教育。“中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有中国特色,改革必须是一个渐进的、有创新的和适应的过程,而非一个生搬硬套、简单模仿的过程。”理查德莱文说。
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
要培养一流的学生,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如何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成了与会中外大学校长探讨的热点。
“在我工作过的每一所大学的校长、教务长还有系主任,他们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吸引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和优秀的教职员工来这所学校学习和工作。”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的牛津大学现任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
安德鲁汉密尔顿表示,牛津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使那些年轻的教职员工能够发表第一篇论文和出版第一本书,这对他们发展学术生涯很重要。
“对于博士生、硕士生,要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及严格的学术培训。”安德鲁汉密尔顿介绍说,牛津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实习,“通过实习评估他们是不是真正有能力,是不是值得选择的人才,并保持我们最高的标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麦克姆格兰特也介绍了自己学校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经验,即伦敦大学学院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进行招聘,选择优秀、年轻的教职员工。对招募的教师,伦敦大学学院注重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同时,在晋升制度上,不搞论资排辈,根据教师的学术成就进行评定,给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在学生的选拔上,麦克姆格兰特认为,不同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不同的素质,而除了学术之外,其他素质也非常重要。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设计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同时也要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李基秀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人是否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相应地,教学方式上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据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介绍,2009年9月,南京大学开始在一年级新生当中启用新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以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为特征,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大类培养阶段、专业教育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和三个发展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三三制。”陈骏说,“三三制的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有机结合的结果。”
为了应对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法国中央理工大学从2006年起,也进行了一次大的课程变革,推行了一系列教育创新,使学生能够更多接触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下进行更多的团队合作,增强他们的个人技能和沟通能力。该校校长艾尔夫彪赛介绍说,比如,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正在实施一个新课程,这个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有一段时间在海外学习,一段时间在公司实习,才能得到最后的学位。
据与会的国外校长介绍,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系统,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展开辩论。美国的模式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他们会彼此挑战,而不是轻易接受导师的观点。
“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没有一个标准模式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创造不同的模式。对每所学校而言,关键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吉林大学校长展涛说。
延伸阅读:
为就业还是为培养未来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校长钟秉林:我们常说在本科阶段要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要以市场需求或者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本科阶段到底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以岗位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机构的工作,美国一半的学生进的也是这样的社区大学。好大学的眼光应该放远一些。越是好的大学越应该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能力,不是只盯着雇主眼前的需求。而实际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好处的。必要时,大学也可以给企业上上课,传输这一理念。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美国有不同的教育机构,层次不同。有一些教育机构是专门培养最有竞争力、最高端的那些学生或者未来的人才。这些教育机构数量是比较少的,他们比较注重通识教育。还有很多的教育机构是职业培训机构。而对最高端的大学而言,我们的任务不光是要培训一些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具有某种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