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答案(地市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答案(地市级),由留学群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频道为您准备,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点击查看>>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

  【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1)公办学校的学费、赞助费、借读费高昂,很多农民工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就读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其户籍地与居住地的教学标准往往不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们到公办学校就读;由于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不少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

  (2)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合法地位,缺少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随着教育成本的提高,“上学难”、“上学贵”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甚至出现了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辍学”之风抬头,但仍有许多农民越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就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受教育上,不惜血本地投资教育。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分配,解决农民子弟“就业难”问题,为广大农民提供他们满意的教育。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为改变我县不合理的校点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我县将逐步推进中小学校寄宿制改革。

  首先,我们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新的教学用房、宿舍楼和食堂,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我们会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一是从实际出发,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二是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如联村办寄宿制学校、民族寄宿制学校和边境形象学校等。

  当然,创办寄宿制学校,意味着孩子们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难免会引起家长们的担忧。对此,我们也会采取措施,方便孩子们上学,确保他们的安全。总之,我们将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欢迎的优质学校。希望广大家长朋友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县教育局

  ×年×月×日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原因包括: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和“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对部分希望小学的开办造成影响;部分学生追随家长异地就学,当地生源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教育经费紧张,财政经费的有效投入降低。

  为此,必须从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加大投入三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1)科学规划。新建希望小学的选址,应当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的调整规划,在建设希望小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当地教育部门未来的发展布局,尽量降低撤并造成的影响。(2)合理利用。废弃的小学的校舍属于集体财产,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采取积极措施建立乡村图书馆、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村居民的生活,实现废弃校舍的“零闲置率”。(3)加大投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鼓励农民工本地就业,使其子女在当地就学,以此保证学校生源。

  (四)给定资料7的划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挽救乡村文化之失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文化失根现象伴随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稳定有序的乡村伦理,稀释了浓浓回忆的道道乡愁。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离不开乡村文化,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挽救乡村文化之失,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乡村文化失根的根源恰是乡村教育呈现的一系列问题。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畸形导致了文化失根现象的产生。首先,乡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教师资源匮乏、办学质量差等问题长期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使得乡村文化的根基被撼动;其次,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工作,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入学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通过教育的方式在城市生根;再次,过高的高等教育投入和模糊的未来发展预期,使得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剧了乡村文化的失根之痛。

  挽救乡村文化的缺失,实现乡村文化的重新繁荣,需要以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突破口,多措并举,同时发力,让乡村文化重获新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我们要正确审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保障、人才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给予农村更大的支持;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等方式丰富农村的师资队伍,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城乡教育的“软件”对接。

  第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要集中专项资金在城市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基本保证农民工子女“有书念、有人教、有学上”;通过国家政策给予城市中小学校财政补贴,鼓励其积极吸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让农民工子女“读好书、上好学”,与城市孩子共享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

  第三,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让农民对“以教育改变命运”有信心,让农民子弟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充满希望,激发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热情。

  乡村文化失根现象不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羁绊,“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相信只要以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城乡之间衔接配套的机制确保乡村文化的稳步前行,终将破解乡村文化的失根问题!


国考笔试真题 国考笔试真题答案 国考面试真题 公考半月谈 公务员考试网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