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大家庭中,德国的经济一直都稳步提升的,德国的青年失业率是最低的。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4月,德国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为7.5%,远低于23.5%的欧盟平均水平。
这背后有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也与德国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整个社会对青年“成功”概念的理解不无关系。
德国人并不认为青年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有出息”。年轻人和家长不会简单把“前途”和“大学”画等号。在不少人眼里,上职业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与当白领一样值得骄傲。
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培训学校和大学都享有重要地位。这一点跟国内有所不同,德国教育部门把工匠师傅与大学本科生相提并论,并归为一个等级。官方数据显示,高中毕业、有条件申请上大学的德国年轻人中,29%放弃上大学而选择上技校。
一些分析师认为,德国经济以实业为本,在欧债危机中逆势而上的“奇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技术精湛、工作踏实的技术工人。或许正因如此,德国社会对技术工人很尊重,上职业学校也绝不是考不上大学才考虑的“无奈选择”。
德国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很有传统,德国工商大会亚太部门负责人本亚明·莱波尔德说,这与挣钱多少无关。
职业教育中,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由此学生可以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前辈的实践技能。这种双元制教育与企业联系紧密。学生先与企业联系,申请某一岗位学徒,凭借企业介绍,学生再去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同时在企业实践。
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一方面,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技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也能与市场对接,保障就业。
这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被德国作为成功经验对外推介,其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成为“德国制造”引以为豪的资本。
“成为一名蓝领工人对年轻人来说有吸引力,”德国手工业协会发言人延斯·克里斯托弗·乌尔里希斯说,“德国有将近130个蓝领工种,他们给经济带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