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国学生也不是个个都厉害的。你从国内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到了美国州立大学,而你的有些美国同学可能是从比这所州立大学更差的大学本科毕业的,他们基础不扎实,做实验没概念,需要漫长的训练和摸索才能有点提高。无论美国学生的质量如何,他们做实验不以发文章为导向,而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不能解释的现象,不是及时绕过这些“死胡同”,而是死死地重复实验、搞清楚为什么,哪怕最后得到的鸡肋数据并不能发文章。
中国留学生在这种氛围里,科研方法也被潜移默化。很多国内的学生做实验并不做完整,而是看到差不多够了就写文章,并号称“后续研究正在进行中,有待下回分解”,但过了很久都没看到他的后续报道。为了解释自己的实验现象,不是从实验证据出发推导,而是一笔带过地说“我们观测的现象和文献吻合”,但往往此现象非文献中的彼现象。
我的美国博导就不允许这么做,他总是说文献里的解释不一定对,得在自己的实验条件下重新做实验,得到自己的判断。于是,做实验不是“一笔带过”,到了数据“够了”就心急火燎地写论文,而是把研究不断深入。比如用红外光谱观测到了实验现象,觉得如果加上核磁共振和量子计算数据会更好,就从头学习核磁共振和量子计算,并把新学到的东西用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这样做出的研究才上乘,但很耗时。再比如,一个研究表面化学的学生发现碘甲烷在金属表面能和氧反应生成甲醛,按照中国的科研方式,就可以写文章了。但国外的学生还会研究碘乙烷,看看能不能生成乙醛。如果也能生成乙醛,那么这个结果和碘甲烷生成甲醛类似,得两个工作合在一起,只发一篇论文。而如果生成了其它物质,这很有趣,他会继续就碘乙烷的表面转化开展详细研究。这还没完,他还会研究产生的甲醛、乙醛在金属上的转化,把几个工作的数据都斟酌好,上下左右都能兜得拢了,才把几篇论文投出去。
此外,他们不十分强调论文的数量,也不肤浅地把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论文当作质量高,而是强调做了什么科研工作,对推动这个领域带来什么学术上的贡献。美国人很会吹牛。会吹的人,同行更能认识你的工作,对你有好的印象和评价。中国留学生如果在导师和同行面前不善于表达,会很吃亏。
博士毕业没有固定要求,导师说你能毕业,你就能毕业。一般是五、六年毕业,也有快的三年、慢的八年毕业的。有的学校要求发表一篇论文,有的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只要完成博士论文就行了。博士论文主要记录你在博士期间做了啥。当然,这不是事无巨细的“航海日志”,而是从学术的角度,形成有体系化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一般有个引言章节,一个实验方法章节,然后用几章篇幅介绍你在博士论文框架下的几个研究工作,最后一章是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