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新教公墓
葬在如此甜美的地方简直能让人爱上死亡:雪莱生前曾经这样形容罗马的新教公墓。青翠碧绿的山坡,长眠着英国著名诗人济慈、雪莱、以及来自许多国家、各行各业的非天主教徒。BBC记者约翰斯顿最近前往一游、感悟这个神奇国际社会的浪漫。
1821年深冬,罗马中心,西班牙阶梯附近一间小屋中,一位年轻的英国人躺在病床上,死神步步逼近。
他就是著名诗人约翰·济慈。济慈患有严重肺结核。剩下时间不多了,他请一位好友前去自己安排下葬的新教公墓看一看。
朋友回来以后说,这是一个长眠安息的好地方。
这么多年过去了,新教公墓依然景色秀丽。
步入大门,城市间车水马龙的噪音立刻开始减弱。走向深处,空气中弥漫着鸟语、花香。明媚的斜阳透过树梢,洒落在一排排墓碑上。
青翠碧绿的墓地顺着缓坡,一直延伸到一堵有将近2000年历史的城墙边。城墙,曾经是古罗马的防御工事。
济慈墓
这所公墓也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非天主教公墓(或新教公墓、亦曾俗称英国人公墓)。不久前,一个春光灿烂的早上,我去那里散步。
公墓,仿佛沉浸在远古洪荒的宁静中。沿着小径走向一隅,来到济慈墓前。
这里青草丛丛,茂盛的雏菊,仿佛给草地覆盖上洁白的地毯。不过,墓碑上的文字,却揭示着济慈生命中最后一刻深深的痛楚和失意。
当时济慈年仅25岁,世界还没有认识到他的才华;他觉得自己不会留下任何记号。济慈自己提议刻下的碑文说,这里安息的人,名字用水写成。
济慈的朋友、同是诗人的雪莱曾经形容罗马的这座公墓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美的地方。济慈去世没多久,雪莱也安葬在这里。
济慈死后一年,雪莱在意大利以外海上溺水身亡。他的骨灰就安葬在罗马城墙下不远处。
新教公墓里的长眠者
约翰·济慈:英国诗人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诗人
约瑟夫·塞文:英国画家、济慈的挚友
爱德华·特利罗尼:英国作家、雪莱的挚友
安东尼奥·葛兰西: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格里戈里·科索:美国垮掉派诗人
比琳达·李:英国女演员
穆罕穆德·侯赛因·纳赫蒂:伊朗异见人士
公墓边,耸立着一座高高的瞭望塔废墟。也许,摇摇欲坠的壁垒上,军人的亡灵仍在守护着逝者的家园?
和济慈、雪莱一道,以新教公墓作为最后安息之地的,还有其他数千死者,其中包括诗人、画家、作家、雕塑家;外交家、士兵、游客等等等等。
千百年来,罗马以其悠远流长的历史、令人瞩目的成就、博大精深的信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当然了,这些人并不都是天主教徒。曾几何时,非天主教徒斯在罗马,后事令人伤脑筋。他们不能葬在天主教专用领地。
大约300年前,罗马天主教皇克莱芒十一世下令,在圣城城墙根儿建立一座新教公墓。
首批在这里下葬的,是在欧洲各地景点作盛大旅游、但却不幸客死罗马的英国游客。
公墓中还埋葬着一些来罗马养病的人。原本以为,地中海宜人的气候可能对健康有益,没成想,台伯河畔,等着他们的还有疟疾、霍乱。
还有另外一些人,在罗马不能算是得到了善终。一座墓地中埋葬着罗马早期交通事故的受害者:那位游客试图躲避翻覆的马车。
另外,这里还安葬着在打猎事故中丧命的人;一棵柏树下,沉睡着伊朗异见者。
公墓安息的有些人,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刻,可能曾为客死他乡而伤感;但是,也有许多人,可能会选择死在罗马。他们生前可能挚爱这所城市,以此为家,度过幸福的一生,善始善终。
现在,新教公墓成了所有这些人的安息地。美国人、瑞典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塞尔维亚人、日本人;新教徒、东正教徒、犹太人、穆斯林、无神论者。
一个如此伟大的国际社会。
墓地,也是各色传统与信仰的大荟萃,在这里,你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如何诠释、直面死亡。
有些人简约委婉,墓碑上只有简单的几行字。其中一条碑文这样描述了死者亲人的感情,有光明,我永将牢记;黑暗中,我不会忘怀。
但是,也有一些人用更加复杂的方式表述感情。
一座墓碑上,耸立着高大的天使塑像。天使几乎全裸,身高几乎等同真人。
天使的头上,是一对石雕的翅膀。看上去,他仿佛刚刚降临人世。
天使俯视着墓地;蝴蝶在墓碑间、光影中翩翩起舞……
(编译:苏平 责编:尚清)
BBC在世界各地派驻的大批记者在密切跟踪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所在地区的人文、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情况。《记者来鸿》栏目就是这些记者从世界各个角落发回的随笔、感想,希望这个栏目可以成为您了解世界的小小窗口。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感谢您阅读《神奇浪漫的"国际社会"》,文章来源于BBC,由留学群收集、整理、转载。更多内容请访问:https://m.liuxuequn.com/k_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