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统计,2011年度日本外国留学生的数量达到14.2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六成留学生希望在日本就业,而实际就业的不足1万人。尽管从各地的招聘会现场来看,以中国留学生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学生受到不少日本企业的青睐,但是,留学生究竟能否适应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也是多数日本企业担心的问题。为此,名古屋大学留学生咨询室与已经毕业并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原中国留学生们开办了名为“日本组织适应塾”的就业指导私塾,通过解决留学生在打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留学生熟悉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最先想到与“日本组织适应塾”协作的是来自中国江西的张敬清。2000年,23岁的张敬清留学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考虑留在日本工作的张敬清开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就职之路。通过努力,张敬清进入爱知县内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工作,在人事部门专门负责新员工聘用的工作,并逐渐了解到日本中小企业非常希望聘用优秀的留学生,但对于留学生能否适应日本企业文化有很多顾虑。2009年,张敬清创办了人才服务公司,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就职指导以及入职后的培养。
“日本组织适应塾”的第一批学员是来自名古屋大学和中京大学的18名留学生,培训从2010年7月开始。其中一名24岁的中国留学生马政钧就读于名古屋大学法学部三年级,傍晚在超市水产部打工,由于超市缺乏适当的管理,每天有大量剩余水产品,由于在标示时间之外不允许再继续销售,必须扔掉,造成很大的浪费。在“日本组织适应塾”的指导下,他通过测定打折的时段和剩余产品的数量,提出了“产品废弃削减”的方案。经过两个月的试行,水产品废弃量减少了将近一半。44岁的日本上司对马政钧的成果颇为赞赏:“以前,马政钧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定额完成任务,现在他会时刻站在超市的立场考虑问题,积极主动地工作。”
回顾自己两个多月来的变化,马政钧也深有感触:“与其他员工接触的机会多了,明白了‘工作’和‘做工’的区别。外国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公司是看在眼里的。”面临毕业的马政钧表示可以将学习和感受到的日本企业文化运用到就职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理解企业文化、不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优秀的人才也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张敬清这样说道。对于留学生来说,参加企业实习是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面临学费和生活费压力的留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参加长期实习,因此,如何利用打工的经验来实现了解日企文化的目的是“日本组织适应塾”的初衷。
第一次集体培训中,学员理解了日本企业最为重视的5S文化——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育。不仅如此,“日本组织适应塾”还及时跟踪每个学员的“改善方案”,及时听取企业方面的意见等。今年1月在名古屋市内举办的成果发表会上,一位汽车相关产业的人事负责人对“日本组织适应塾”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的精力培训新员工。如果留学生可以在打工过程中理解一些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为我们减轻了不少资源和心理上的负担。”
名古屋大学留学生咨询室的松浦室长表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不仅是留学生,日本学生也非常需要这样的指导。”(留学群 liuxueq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