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鹿鸣春”食府(资料图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进行的调查《世界眼中的中国》显示,中餐仅次于长城和功夫,成为“中国象征”。中餐能上全球的餐桌,这自然有自身的魅力,更离不开勤劳的华人中餐业。遍布全球的20多万家中餐馆仍面临种种问题:家庭式管理不专业,菜式口味过于“本土化”,恶性竞争,消费水准中低端等。这些不仅导致华人中餐业不景气,更可怕的是,让中餐甚至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形象大打折扣。
世界权威餐厅指南《米其林美食指南》显示,在法国数以千计的中餐馆中,名列榜单的高档中餐馆仅有两家。数量虽少,但这让海外中餐业看到了信心:华人中餐业实现华丽转身,关键在于转型。
新世纪初,以客人选料、现炒现烤的特色见长的自助餐风靡一时,为当时不景气的华人餐饮业注入一股活力。后来,这种背离中国传统就餐文化和照抄照搬洋式的转型模式,成为华人中餐业转型探索中的反面案例。
无数案例证明,中餐产业转型不能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有家大明火锅,把川菜火锅精调成了一种文化品味,每道菜都蕴含文化寓意。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秘书长杨柳颇为赞同这种经营方式,认为这代表着中餐发展的一个方向,“既有中国美食,又有文化底蕴,已经是一个交际的场所。”
海外华人的经济支柱中餐业,步履蹒跚地走过了百余年旅程后,该如何迎来一个全新时代?这仍需整个产业不懈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