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拼搏与奋斗。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在慢慢品尝高三滋味的同时,我们正在加速长大和成熟,过去对时间的浪费让我们痛心,父母期待的目光更加殷切和慈祥,一夜之间,忽然有了更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拥有,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更加清晰。是的,同学们,面对未来,你可能有无数条道路,但一旦进入高三前进的队列中,作为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你一定会义无返顾的说,高三,我来了;高考,我要成功!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模拟题)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实行宗法家族统治,可以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2013·金考卷模拟题)安徽项氏制定的祠规:“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理一也。”该祠规主要说明了( )
A.祠堂文化深入人心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来看,比较的是祠规与国典的相似性,即“其事殊,其理一也”。A、C项都偏离了题意,而D项说法与题意相反,根据“其事殊,其理一也”可知家规与国典形异神似。国典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同样,家规对宗族发展也至关重要,故选B项。
3.(2013·山西省模拟题)“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了宗法制度 B.采取了分封制度
C.实行了郡县制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从关键词“政治实体的共主”可知选择B项,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2013·福建省宁德市模拟题)“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强调的是 (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三长制 D.科举制
答案 A
解析 从“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可知A项宗法制符合题意。题干未强调郡县制的作用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A项。
5.(201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模拟题)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答案 C
解析 “维护皇权独尊”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所以A项不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故D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
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只有C项正确。
6.(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题)《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段材料说明
( )
A.宗法制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等级制度
B.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C.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
答案 C
解析 无适,没有嫡子。从材料可以看出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反映出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B、D项错误,A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
7.(2013·安溪一中模拟题)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帝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
答案 D
解析 题干定义的“封建制”,是要求有领地,但康熙帝封胤禛为雍亲王并没有领地,故不符合分封制。故选D项。
8.(2013·高考密码原创卷)“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地理环境 B.封建大业完成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统治者利用亲情实施统治 D.宋国因属于王族而被分封
答案 C
解析 西周分封制的依据主要是血缘亲疏,A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B项错误;宋国属于古代帝王的后代,D项错误;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亲疏,看出统治者利用亲情实行统治,故选C项。
9.(2013·金考卷系列)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变化剧烈。从先秦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有 ( )
①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②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先秦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秦朝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血缘政治仍有影响。①②项正确,③项与史实不符,④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项。
10.(2013·东北师大附中模拟题)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认为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同时还搞“封禅”(封是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山下祭地)。这说明秦始皇 ( )
①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根据 ②宣扬天命论,为其统治服务
③主张以柔克刚,传世百代 ④传播封建迷信,愚弄老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说明①④正确;“封禅”说明②正确。秦代实行法家思想,故“以柔克刚”说法不正确,排除③,故选B项。
11.(2013·江苏省连云港模拟题)“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 ( )
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体现了废除分封制。“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体现建立郡县制中央任命官员管理地方。
12.(2013·广州市海珠区模拟题)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解能力。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延续了2 000多年的时间,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3·江苏省徐州市模拟题)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
答案 (1)宰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2)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秦朝实行廷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制约。
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14.(2013·豫南九校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
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
(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专制君主制确立(或取代等级君主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职业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14试题库汇总 | ||
---|---|---|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 每日一练(72套含答案) | 2014高考语言运用汇总 |
2014近义词汇总 | 2013高考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 2013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
2014阅读测试汇总(含答案) | 2014语文限时训练汇总 | 2014语文古文汇总 |
2014成语测试汇总 | 2014语文名句默写汇总 | 2014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汇总 |
留学群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