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留学群中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祝大家节日快乐!
①《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话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鍼了。
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轻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人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③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士,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最先与最后》
1.“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意思( )
A.尽管没有做第一的光荣,却不能没有落在最后的羞耻
B.之所以不做第一个,是因为做最后也没有什么羞耻的
C.不愿做最先进的,也不以做最后一个为羞耻
D.不是做最先到的一个,就必然要做最可耻的一个
2.读完全文,你认为“不为最先”与“不耻最后”作为处世的态度哪个正确呢?( )
A.“不为最先”有谦让精神,“不耻最后”缺乏自知之明
B.“不为最先”缺乏竞争意识,“不耻最后”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C.“不为最先”有自知之明,“不耻最后”缺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精神
D.“不为最先”谦让有余而竞争不足,“不耻最后”竞争有余而谦让不足
3.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2段加点的几种人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1)群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指的是什么人?这种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末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1.C。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要理解以下句子:“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以及第五段内容,它们都说明,作者显然主张即使是最后一个,也要坚持到底,不因为最后而感到羞耻。
2.B。作者在第一段里说得很明白:“但那第一句话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鍼了。”很显然,“不为最先”作为人的处世态度,作者是不赞成的。从后文的议论中,也可看出,作者是赞赏“不耻最后”的精神的。
3.中国既要摒弃“不为最先”,更要有敢于“不耻最后”的英雄气概。
4.(1)日见其卑怯的人们(2)貌似公正却心地卑微的人(3)敢于“不耻最后”的人
5.即使没有取得成功也能轰轰烈烈、彪炳历史的人。这种人有韧性的反抗,敢单身鏖战,敢抚哭叛徒。正确理解“失败的英雄”: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人,所从事的事业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不到终点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远鼓舞人们。这种人就可称为“失败的英雄”。
6.对“不耻最后”的勇士和对这类勇士肃然起敬的看客的期望之情与赞许之情。
语文试题 | 数学试题 | 英语试题 | 政治试题 | 物理试题 | 化学试题 | 历史试题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