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千家峒瑶族乡导游词

  千家峒位于都庞岭下的湖南江永县北部的永明河上游,是一个四面崇山峻岭环抱的山间盆地,面积107平方公里。这里景色秀丽,古迹众多,瑶族风情古朴,古老传说引人入胜。被誉为瑶族的“桃花源”,是瑶族的祖居地,亦是国内外瑶族人向往的胜地。

  据《千家峒源流记》记载,瑶族的祖先是一条叫盘瓠的龙犬,古时高王来侵,平王出榜招贤,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这话被龙犬盘瓠听到了,盘瓠摘下金榜,渡海来到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盘瓠趁高王醉酒,咬下高王的头献给平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有功于朝廷,皇帝将三女儿辛女赏给它为妻。皇帝因怕臣民取笑,就将盘瓠夫妇送入一个四面皆山,只有一洞外通的山间盆地居住。盘瓠夫妇在那里生下六男六女,各取一姓,他们就是十二姓瑶族的祖先。他们在这块不为外人知晓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发展到一千户以上,取名家峒。

  相传到元朝初年,官府派遣官员到千家峒收税,热情好客的瑶民抢着轮流招待,不准其离去。久而久之,被派到欠家峒的官员也不愿离去。官府见连年派去千家峒的官员都未有音信,误认为被杀,遂派兵前来进剿。瑶民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惊愕不已,遂将一个牛角锯为12节,分给十二姓瑶民,每姓一节,商定以后认祖归宗时以牛角相接为凭据。大家怀揣牛角逃离千家峒,散居各地,有的甚至远渡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自元以后的漫长岁月,千家峒一直是瑶族后裔寻觅和向往的地方。但是,千家峒究竟在哪里,简直就是一个谜。直到20世界80年代,人们根据《千家峒源流记》记载,经过瑶族同胞的不懈追求和民族工作者的反复论证,才认定瑶族祖先古居地千家峒,就在江永县大远瑶乡境内(后改名千家峒乡),到此还了千家峒历史本来面目,圆了瑶族同胞几百年来寻根访祖的梦。

  我们已经到了千家峒的入口——穿岩,它是进入千家峒的唯一通道。穿岩原是一个蜿蜒曲折,长20多米、宽约1米、高2米的天然岩洞,洞内幽暗无光。洞边流水潺潺,进入洞中的行人需摸着石壁向前。过了穿岩,仿佛就来到另外一个天地,但见良田千顷,农舍点缀,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好一派世外仙境,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家峒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为了修筑进入千家峒的公路。将穿岩隧洞炸去了一半,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现在大家往回看,刚才入口的那两座山,有如两道屏障,紧紧地把千家峒锁在其中。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了青雄白雌两条龙,伏在大远河的东西两岸,日夜把守着这美丽富饶的千家峒的门户,若干年后,两条龙就变成了两座山。如今,每到傍晚时分,夕阳斜射,山影相连,远远望去,恰似两条“鸳鸯龙”在那里嬉戏。居住在这里的古代瑶民,为了凭吊这守护有功的青白二龙,就分别在这两座山上修建了庙宇,终年香火不断。我们前面那独立于原野之中的石山,叫鸟山,它是一座三面石壁陡峭如削的山峰。突兀于田畴之中,好似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它的北面如张着嘴的鸟头,朝着千家峒的人口,恰似给在这里生息繁衍的瑶民传送我们这些远方客人已经到来的消息。

  大家随我来,前面那座酷似白鹅的大石山.就是千家峒著名的白鹅风景区。它由白鹅山、白鹅寺、白鹅洞、白鹅飞瀑等景点构成。传说当年白鹅仙子路过千家峒,因羡慕这里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触犯天规,被罚为一座石山,人们管它叫白鹅出。清代诗人蒋琛遨游至此,曾于山壁题诗一首:

  “山作鹅形插江边,珠联玉泻出峰巅;源头乱落寒涛壮,应引高僧听不眠。”

  前面就是白鹅寺,相传陈隋年间,峨眉山和尚洪演下山远游,临行前,师父告诉他,如若见一山若鹅便可在那里修炼。洪演跋山涉水,谨记师父的教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游至千家峒,看见山有若白鹅,便问田中的老农,老农便告诉他:“此乃白鹅山也。”于是洪演便在山上建一寺庙,名“白鹅寺”。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白鹅寺为纯木结构,红漆碧瓦,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十分壮观。加之寺的西南有白鹅飞瀑的映衬,白鹅寺就显得更加幽雅壮美,此景自明以来就被列为永州八景,日“鹅岩飞瀑”。飞瀑从山岭之巅飞泻直下,撞击在两边突兀的岩石上,溅玉浮花,美如素莲;又好似白鹅展翅从天而降,十分壮观。清代诗人周鹤游此后写诗称赞说:

  何处空山访白鹅,昔传飞瀑殆处何?

  虚岩溜滴丛苔藓,古屋云荒补女萝。

  自有白莲存慧照,谁寻芳桂出层何。

  凄凉落日登临处,大地泛桑一刹那。

  现在到了“白鹅仙子”栖息的地方——白鹅洞。请大家看这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如幔、如灯、如禽、如兽,与白鹅仙子相伴相依,栩栩如生。

  这里是千家峒的又一胜景“双塘映月”。塘分东塘、西塘,面积仅200多平方米,但塘水幽深莫测,长年不见水进出之处,只是随地下水位降落,常年不涸。每到星月之夜,清澈碧绿的塘水形似两面明镜,倒映明月,颇为壮观。若能于中秋之夜亲临赏月,则别有一番情趣。“马山”,它是千家峒历史的见证,因山形似马而得名。马山脚下的这块岩石叫平石岩。岩口的这个石柱,高有三丈三,需八人合抱,形如一孩童面西丽立,这就是《千家峒源流记》上记载的石童子。传说元朝官兵进剿千家峒时,十二姓瑶民逃离前,将盘古大帝、三皇五帝等六尊神官和无数金银财宝都埋藏在平石岩口下,千百年来,引来了许多好奇者到此寻宝。这地下的坑坑洼洼,就是寻宝者挖宝留下的痕迹。

  现在到达的地方叫狗头岩,沿石阶下到岩内,有一石山,形状酷似狗头,故名狗头岩。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居住山中的瑶民,家中驯养了一只猎狗,靠打猎为生。有一天猎狗进入洞内,一直没有出来,瑶民四处寻找,找到洞内只见一摊血污里放着猎狗头,瑶民抱头大哭,泪水滴在狗头上,狗头渐渐长大,慢慢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这一石山。小论传说如何,但瑶民对犬的图腾崇拜倒是真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白水瀑布,高100多米,宽10多米。刚才大家从远处看时,瀑布从上而下有如一条白练悬挂天空,十分壮观;现在近看,白雾茫茫,还身感凉风习习,沁人肌骨,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整个山谷柳絮杨花,它与山上成林的青竹和绿树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面。

  这个地方叫“金童放牧”,又称九牛戏水。大家仔细看:前面排列的九座小山,像一条条正欲下水的牛,而第五座山上有一块大石头,高35米,形似一牧童执鞭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故名“金童放牧”。脚下的这座桥叫“仙人桥”,是一天然自生的石桥,相传是当年吕洞宾游历于此,看到此地百姓因河隔水,相望而不得至,给老百姓打柴、采药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便拾起一块石头抛向空中,使之变大、平稳的架在两山之腰,当地的老百姓取名叫“仙人桥”。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