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留学群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通解及同步练习)

  湖北省鄂州市一中 杨 芳

  一 课题全解

  1.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院士,实验物理学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于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华裔物理学家。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矢量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矢量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1974 年,他们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的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 丁肇中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的J粒子,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相关资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而后知至,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318(钱德洪序):“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3)胡适的文章《格致与科学》

  此文论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观点与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为佐证。现节选与本课相关部分。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子确实有了科学的目标、范围、方法。何以他们不能建立中国的科学时代呢?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明朝有个理学家王阳明(王守仁),他曾讥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说:“即物穷理是走不通的路。我们曾实地试验过来。有一天,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实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钱先生坐在竹子边,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来。我就自己去试试,一连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的了,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实行“即物穷理”,终不能建立科学。

  二 内容全解

  1.字词全解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治国:治理好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清谈:不切实际的谈论。

  ,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从解释中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说起,先解释“格物”和“致知”的含义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接着,文章围绕“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个中心,分析道: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接着4、5自然段还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的事例做证明,

  指出:王阳明不是真正的探察事物,而是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思想观点所决定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第6段是过渡段,由古代传统的“格物致知”过渡到现代科学研究上的实验精神。第7段作者概括论述: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第8、9段作者从两个方面具体阐释“实验”的概念。第8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第9段作者明确: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体的计划。正因为如此,第10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作者指出,一是中国学生大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段首句承上启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接下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论述。而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最后作者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

  3.结构全解

  第一部分(1)明确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1层(2)对“格物致志”精神进行阐释。

  第2层(3~5)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志”精神并没有被真正地理解和正确的运用。 第三部分(6~10)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层(6)过渡。

  第2层(7~10)具体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11~12 第五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

  4.主题全解

  这篇文章针对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使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写法全解

  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表达了良好的愿望。全文条理清晰,说理细致严密。

  6.难点全解

  (1)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另一方面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为了阐明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先从正面用道理议论来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接着联系实验列举今天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结果“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事例和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来从反面论证格物致

  知精神的重要性。而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用讲道理从“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这一方面来论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能够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2)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 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 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3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的重要性。

  例如,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三 习题全解

  习题一:

  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

  习题二:

  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 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 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 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关于这个练习,应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四 考点全解

  1.考点再现

  (1)填空。

  ①丁肇中是著名的美籍______物理学家,________奖获得者。

  ②“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华裔 ②《中庸》、《论语》、《孟子》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2)课内阅读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________(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________(

  1)从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写在横线上。

  2)选文具有相对完整的论述结构,请用 “/

  ①②③④

  3)选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4

  5

  【答案】1)①/②③/④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不一样。儒5)略

  2

  1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从地理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代诗人贺苏《香港回归》:“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 诗。”

  请联系历史,说说“珠还”、“雪耻”两词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有明志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请从物理学角度,阐述磁针指南的原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于谦借《石灰吟》托物言志,表明坚贞不屈、为国献身的心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从化学的角度,用文字阐述诗中“粉身碎骨”和“留清白在人间”的两个化学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从认识论的角度立意,阐述诗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答: 7 是搞错了”。

  请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余秋雨先生的理由。

  答:

  这也就要求学生学好各门知识,测试。

  【答案】

  1

  2)1887 1997年我国政府收回香港,香港这颗“东 方明珠”终于回归祖国。

  3

  4)碳酸钙(矿石) 成碳酸钙。

  5

  6

  7

  3

  珍惜愤怒

  ⑴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且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⑵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酒烟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⑶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⑷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⑸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⑹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人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⑺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⑻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是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⑼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⑽喜可以伪装,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剑。

  ⑾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⑿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 ⒀愤怒是制不服的,愤怒是

  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 生命的壮美。 (

  1 麋鹿( ) 馈赠..

  2的写法。

  3内容: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句子“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改为陈述句。

  陈述句:

  5.毕淑敏的文章语言挥洒自如,我们学过与本文语言风格相似的文章

  6.请模仿句子“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再写一个句子。

  愤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启发和感想,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mí kuì

  2.欲扬先抑

  3.A.揭示题旨,照应题目 B.阐释愤怒在情感和生活中的地位

  C.进一步阐发愤怒特有的本质特征 D.呼吁人们珍惜、保持愤怒(意近即可)

  4.你不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

  5.《提醒幸福》

  6.举例:愤怒是人生事业之树葱笼茂盛的鲜嫩绿叶。

  7.可谈张扬正气,该愤则愤,该怒则怒;也可谈不可无故而愤怒,要制怒、慎怒等。

 

2014中考各科目复习资料汇总
语文:阅读 诗歌 名句 综合 作文:素材 范文 技巧 中考范文 数学:填空 压轴 模拟 解题
英语:单选 阅读 易错 综合 作文:句型 模板 技巧 热点话题 政治:选择 问答 辨析 提纲
物理:易错 选择 重点 公式 化学:认识 解读 演练 热点难点 历史:问答 考点 材料 基础
生物:选择 提纲 考点 资料
地理:基础 提纲 问答 热点材料 2006--2012满分作文汇总

 


2013年部分省市中考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物理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历史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化学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生物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生物试题汇总 2013山东中考地理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地理试题汇总
2013江苏中考历史试题汇总
2013四川中考物理试题汇总 2013湖北中考政治试题汇总

留学群中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关于初中一年级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知识点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1语文

中考知识点

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初三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