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城市病”药方

2013-09-22 09:29:02 半月谈公务员时事政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看得见的福利”,更能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日,国务院为“城市病”开出药方。《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出台,剑指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等问题。

  楼高了、路宽了、广场越来越大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颇多短板。今年3月,一场大雨中,长沙女孩坠井身亡,让人扼腕痛心。而这并非孤例,从北京到南宁等地,类似悲剧相继发生。井盖还只是排水系统的起点,往往下场暴雨就能把不少城市瞬间变成水城威尼斯。

  这些短板缺陷,固然有投资不足、规划不当、规模偏小、标准偏低等技术层面的原因,但更折射出在回答“城市为谁而建”问题时的理念偏差。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为了让城市的“面子”更好看,更为了“里子”——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如果说,“难等的公交车”、“不便的出行”、“干涸的龙头”还只是影响到生活质量,那么,“吃人的井盖”、“坠落的电线”等,则更可能危及公众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不能从细微处着手,解决好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体现着工作作风,更检验着执政水平。

  正因此,这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民生优先”成为贯穿始终的理念。《意见》明确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提出了具体时间表。比如到201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相信,有了好药方,有了路线图,有助于“城市病”缓解乃至痊愈。

  仅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比如,全国每年都要投资7000亿元用于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但是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马路修好又挖变成“拉链路”的新闻,也时有所见。只有科学规划布局、更新管理理念,才能以高水平“软件”,激发上档次“硬件”的最佳性能。

  有专家曾警告,“民生工程”往往是说起来优先,做起来排后,特别是与一些对财政有贡献的“投资项目”相比,一些地方容易“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只关注“面子”,而忽略了“里子”。这也提醒我们,当此经济下行、财政吃紧时,需要的不仅是作为“顶层设计”的《意见》,更要扎扎实实的“末端治理”,包括各级政府机制性的投入、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

  实际上,做好城市基础建设,又何尝不是一种效率颇高的投资?有经济学家测算,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1元,可以创造1.9元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看得见的福利”,更能拉动投资和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不会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能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更好的抓手。

  公务员推荐:

  半月谈时事政治之双面城管

  半月谈时事评论之网络信息安全


公务员时事政治 半月谈时评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报考指南 历年考试真题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