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安徽淮北高考语文复习:修辞

2013-08-19 09:41:56 高考语文复习

  留学群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祝福广大考生在2013年高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 修辞(分类)

  3.1. 比喻(包含题目总数:30)

  3.1.1. 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3.1.2. 比喻的结构 3.1.2.1. 本体 3.1.2.2. 喻体3.1.2.3. 比喻词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 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 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3.1.3. 比喻所具备的条件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列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1、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好像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4、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

  除以上几点原因外,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

  3.1.4. 比喻的种类 3.1.4.1. 明喻

  明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3.1.4.2. 暗喻 3.1.4.2.1. 暗喻的定义

  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1.4.2.2. 暗喻的类型

  1.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如: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3.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3.1.4.3. 借喻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的修辞方式。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3.1.4.4.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的叫做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

  3.1.4.5.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即把人们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

  比喻的通感:例如: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花的似有似......

  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只有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例如: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

  移用和通感的不同点: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而通感则侧重于感觉的相移。

  3.1.5. 比喻的作用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3.1.6. 比喻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常见、易懂:用作喻体的事物应是大家所熟知的,否则就起不到比喻的作用。如:“这头猪,黑得像石墨”,石墨就不是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东西;

  其次要贴切:在运用比喻时,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作高度的概括,反之就会喻而不当。如:“那一排弯弯的柳树,就像即将出征的战士。”比喻不贴切;

  最后要注意情景一致:如:“我们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作一团。”把狂欢的人比作成团的“蚂蚁”,感情不对头。

  3.2. 比拟 3.2.1. 比拟的定义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2.2.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3.2.3. 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3.2.4. 比拟的作用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2.5. 比拟的注意事项

  首先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雨”的“欢乐”给人带来的应该是快乐,而后面又说“闷死人”,显然前后矛盾。

  其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如:“空中稀疏的晨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星星“私私的低语”,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只有光亮,却无声响的特征。

  3.3. 借代(包含题目总数:5) 3.3.1. 借代的定义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也叫做“换

  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3.3.2.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

  2、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3、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5、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6、质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3.3. 借代的作用3.3.4. 借代的注意事项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其次,用人物特征作借代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代反面人物时,则应用令人厌恶的事物。

  最后,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3.4. 夸张(包含题目总数:5) 3.4.1. 夸张的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3.4.2.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4.3. 夸张的作用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3.4.4. 夸张的注意事项夸张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这是不合理的。

  其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最后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3.5. 对偶(包含题目总数:5) 3.5.1.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3.5.2.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5.3.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5.4. 对偶的作用3.5.5. 对偶的注意事项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时应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3.6. 排比(包含题目总数:9) 3.6.1. 排比的定义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3.6.2. 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6.3. 排比的作用排比的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3.7.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3.8. 反问(包含题目总数:2)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难道从来如此就对吗?(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3.9. 双关(包含题目总数:1) 3.9.1. 双关的定义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3.9.2. 双关的种类

  1、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 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

  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例(1)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是比喻义: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实际用的比喻义:破绽。

  2014湖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

  2014海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


  2014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复习汇总


   相关链接:  

  2013江苏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浙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北京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辽宁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广西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四川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有哪些

高二语文重点古诗词

高三语文有哪些必考古诗词

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有哪些

高三语文必考古诗词

高考语文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

语文各种答题技巧有哪些

语文答题技巧

高考有哪些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有哪些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有哪些

语文复习方法

2020高考语文:冲刺阶段复习攻略

高考语文复习

2020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复习战略

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