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作弊泄题遭腰斩杖毙

2013-06-09 09:14:52 高考网

  2013年高考今天就要结束了。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国,考试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隋唐之前,比较时兴的是举孝廉,也就是推荐有才华者当官。但因徇私空间很大,堵塞了底层的上升空间,于是,科举考试应运而生。虽然它依旧有着残酷的一面,但就选拔人才而言,与之前的考试相比,它已经是相对合理、公正的了。道路崎岖,但这毕竟是条道路。

  考试内容

  有考编剧编曲的,还有考看图说话的

  科举考试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诗词歌赋都考过。《茶香室丛钞》引明朝著作说,元朝在没有灭南宋的时候,是用元曲来进行考试的——出上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难怪元朝戏曲如此发达,合着考试选拔的都是编剧编曲。无独有偶,北宋徽宗年间考试,要求考生看着画说出一句唐诗,“得画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画元曲,千古无匹”之说。

  当然,正史里并无这样的记载,也许只是个别考试的个别行为,但足以说明,古人的考试,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索然无味。

  考试方式

  有时候不严肃,考生自己写榜单

  考试内容繁杂,考试方式也不太正规。唐朝时考试竟然不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

  有一年考试,考官竟公然在考场里说:“诸位都是一时才俊啊,可惜了,无人来救。 ”当时在场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有个七十多岁的老考生叫袁枢的,问了一句:“您……啥意思? ”考官答:“没有榜单啊。 ”合着他懒得看卷子,榜单竟然没写。袁枢说:“要不,我来吧。 ”主考官闻听大喜,立刻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给了袁枢。袁枢真不含糊,接了纸笔,稀里哗啦一挥而就,写完了,就是状元那名字还空着呢。考官问:“那状元是谁啊? ”袁枢说:“状元啊,非老夫不可。 ”得,他就这么成了第一了。

  作弊泄题 惩罚严重,甚至被腰斩、杖毙

  古代考试作弊的不少,惩罚也确实严重。

  明朝有一种专门的太监,叫随堂秉笔,就是抄抄写写的记录员。崇祯十二年夏,司礼监负责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个叫顾三聘的想考随堂秉笔。千不该万不该,顾三聘找到一位叫王建鼎的代写了一篇作文,作为考试答题交了上去。结果被人告发,这下子,老上级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报。得知情况的崇祯皇帝二话没说下了指令:顾三聘杖毙,王建鼎发往南海子,一辈子别想在宫里混了。

  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也栽在作弊上。弘治年间,唐伯虎考取了顺天府的解元,次年和江南著名的富二代、好友徐经(徐霞客的爷爷)一起进京会试。由于有老师梁储的推荐,唐伯虎到北京后就投奔了考官程敏政。程敏政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非常喜爱,还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有考官提携,又满腹诗书,状元还有跑吗?于是当时整个舆论都预测唐伯虎将会是本科状元,引起了其他参考考生的极大不满。考试过后,一道偏题竟然真有两个人答对了,于是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经。这时有人告发程敏政有意泄题,虽无真凭实据,但弘治皇帝还是把此事做成了钦案,由锦衣卫将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经逮捕,严厉审问。半年多之后,因为证据不足,三个人才被释放,程敏政已身败名裂,出狱三天后就病死,唐伯虎和徐经也因为过于狂傲,被永久剥夺了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最为大家熟悉也最惨烈的考试泄题案,就是清雍正年间的俞鸿图案了。在闽中督学负责组织考试的俞鸿图因为家人受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考题,结果被判腰斩。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这让严苛的雍正下决心,废除了腰斩一刑,俞鸿图也作为最后一个腰斩受刑者而留在了历史中。

  考场百态 进出考场都搜身,有的考生崩溃直接自杀

  古人的考场叫贡院,北京的贡院就在现在北京站正对面,国际饭店的后身儿那一带。考试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连考上好几天,所以考试不仅要带笔墨纸砚,还要带吃喝用度的东西。于是,进场搜身也就成了必须的。搜完身,考生要进入属于自己的小隔断,除了打水或上厕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里面憋屈,加上精神紧张,往往会崩溃,借着打水的当口儿,直接就跳井自杀了。

  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场不仅进场要搜身,考完出场还要搜身。原来,成都贡院是设立在三国时蜀汉宫殿的旧址上,据说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国旧物,每片瓦长宽都有一尺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臣诸葛亮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则,很多考生考试之余就顺手牵羊往外带,于是就出现了出场搜身的奇观。到了乾隆三十年,朝廷终于下了决心:这么搜身太麻烦了,干脆把所有“诸葛瓦”拆掉,尽数送到北京。也不知道这些古老的瓦片,最后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考试万花筒

  ●考生为考试改名

  唐朝有一位宋岳,怎么考都考不上。他觉得是因为自己这名字不行,岳(繁体为嶽),脑袋上压着一大山,怎么可能出头呢?就想把那“山”字给去了,可那样就变成“狱”了,依旧不咋地。一狠心,两边的“犬”旁都删了,改名叫宋言了,还真别说,中了个解元。为啥啊?说不清楚。反正那届的主考官冯涯被参作弊,宋言后来也从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这位宋言还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终于中了个第四。

  ●宋太宗出了一道自以为很深奥的题

  到了宋朝,考试就严多了。科举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出题。《东轩笔录》里说,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题目是“巵言日出赋”。他去看考生们答题,一边看还一边说:“最近举子们风气比较轻薄,写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现在我出这题,比较深奥,就是为了让考生们好好思考,扭转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恶劣风气。”结果话音未落,考生钱易交卷了,把宋太宗气得破口大骂,将此人轰了出去。从此以后,皇帝对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没有举办考试。

  要说这事,也不全赖考生,谁让他出这题呢?“巵言”,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啊。

  ●连中三元,没当上官就去世了

  宋仁宗年间有位杨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状元的。他得过解元,会试考了会元,最后考小赋给皇上看,要是皇上点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杨窴信心满满,参考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预先看看自己得第几了。结果是第四。杨窴气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头驴得了我的状元了。 ”

  这头驴叫王安石。本来稳稳拿了状元,谁知皇帝阅卷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兴了:“这话犯忌讳,不可魁天下。 ”犯啥忌讳了?这话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乐意了。要说杨窴的运气还真是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员应试,考多好没职称(宋朝可以先当官后考试,但没有名分),也不能当状元,于是,状元就给了第四名杨窴。他真的连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杨窴身体不好,没多久就死了。连中三元不容易,连中三元又没当官,没给政府做贡献,历史上还就他一个,也算留名了。 据《法制晚报》报道

  古代高考内容

  ●元朝:元曲编曲,就是出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

  ●北宋:看图说话,就是看画说一句唐诗。

  ●隋唐以后:

  第一场:八股文,从四书五经里选择材料出题写作文。

  第二场:官场应用文。

  第三场: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科举程序

  第一步:童子试→秀才

  第二步:岁试、科试→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第三步:乡试(在省里考)→举人

  考试时间:9天7夜

  第四步:会试(到京城考)→贡士

  第五步:廷试(皇上亲自考)→进士→

  第一名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古代高考真要命

  天气炎热,空间狭窄,一考考好多天

  1中暑生病

  2食物中毒

  3被号舍里藏着的毒蛇咬死

  4还有精神崩溃自杀的

  5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就算着火烧死考生也不能开

  状元轶闻

  历史上当上驸马的状元就一个还是被骗被逼的

  驸马、又叫副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专称。驸马的故事很多,在民间往往把状元和驸马联系在一起。不论正史、野史和民间都流传着许多轶闻趣谈。其实,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招赘驸马状元是非常少见的。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唐朝有一个入赘驸马状元,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这桩婚事还是被骗被逼弄成的。唐宣宗继位后看中了郑颢,就托宰相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去做媒人。郑颢已和楚州士族卢家联姻,正赴楚州迎亲。白敏中追到楚州拦住郑颢,以朝廷公务的名义暂停迎娶、立即回京。回京后郑颢就被逼和万寿公主成亲。

  郑颢是中国绝无仅有的一个状元驸马,终日赌气斗殴,生活得很不愉快。

  当涂人周震炎是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己未科状元,也差点成了驸马。但公主嫌他岁数大,最后没当成。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男生大学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发展

男生大学什么专业好发展

男生读大专有什么专业好就业

男生大专好就业的专业

男生大学有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

男生大学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男生大专学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男生大专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能不能复读

高中考不上大学复读

高考位次是什么 高考位次怎么查询

高考位次怎么查询

浙江高考满分多少分 高考怎么备考

浙江高考满分多少分

春季高考和秋季高考有什么区别

春季高考和秋季高考区别

高考复读学校哪个好 关于高考复读学校

高考复读学校哪个好

高考满分多少?有关高考的意义是什么

高考满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