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政策 国际课程班和国外大学预科班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持续升温,沪上越来越多的高中引进、开设国际课程班。昨天,在第七届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尹后庆明确指出,公办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不能成为外国大学的预科班。
据上海师大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各地引入的国际课程已达20多种,近300所学校正在开设各类“国际课程班”。在上海,全市有21所普通高中学校(或依托学校的独立法人机构)开设国际课程。其中,民办高中8所,公办高中13所。优秀的国际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侧重方法传授、过程研讨和师生互动,学生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是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一种手段。
尹后庆介绍,目前,本市高中引进国际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替代式,学校引进国际课程完全替代本土课程,以外国教师授课为主,本土教师一般只参与管理和教学辅助工作。如以应对国外“高考”而出现的课程,包括美国的AP课程、IB课程,加拿大的BC课程,澳大利亚西澳课程和英国A-Level课程等。这些课程班的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出国读大学。
第二种模式是整合式,学校把引进的国际课程和本土课程进行整合,通常是剔除国际课程中间的某些科目,加入本土课程中的一些科目,比如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课程中间加入书法、中国历史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实行学分制。第三种是备考式,中国的核心课程不变,开设一些国际考试课程,并作为进入国外大学的依据。有的学校开设美国学士能力评估考试,学生的成绩可以作为申请美国大学的依据。学生和学校按需而取。
对此,尹后庆明确提出,当前高中的“国际班”要避免“四不”。第一,公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不是外国大学的预科班;第二,高中国际班不是国际教育机构的招生办,中国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上大学,但是,公办高中基本职责不是让中国的学生到国外去上大学,不是国外教育机构的招生办;第三,国际课程班不应该成为中介机构的广告牌,与中介互相分成;第四,国际课程班不是教育产业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