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摘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为孟子。本文详述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推行王道的过程,系统阐述了仁政的主张。小编准备了《高中语文教案课后反思简短》,供大家参考。
⏣ 高中语文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高中语文教案课后反思简短 ⏣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有效。有效备课,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要让教师有效地教,让学生有效地学。备课,要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地动了脑筋,思维活起来;要疏密有致,为课堂教学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时越是设计得过分精致的课,反倒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师生的灵性,使课堂变得低效。
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摸索,我校逐渐形成了“三板块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时,我这样设计《齐桓晋文之事》的教学环节:首先是预习环节,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预习学案,教师点拨学生处理疑难问题;第二环节在预习学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之”的用法、宾语前置的类型与用法;第三环节由知识的积累转为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合作探究问题,通过设置四个问题(孟子如何将话题由“霸道”转为“王道”?孟子列举“以羊易牛”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孟子列举“不能举一羽”“不能见舆薪”“不为长者折枝”“挟太山以超北海”等一系列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孟子认为“王之所大欲”是什么,列举邹人与楚人战的目的是什么?)来探讨孟子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由此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延伸,要求学生思考孟子游说策略带来的议论文写作启示;第四环节巩固课堂内容,检测课堂学习结果。
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预先设计的问题力求简易;考虑到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知能与技能并进,设计预习学案重在梳理文言体系,使学生掌握主要的文言知识;而领悟文学语言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则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孟子辩论技巧)来完成,使文言文教学做到“言”“文”并重。为使学生能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