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中遇到的具体教育问题,以教师为主体,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强调校本实践。以下是精选的14篇小学语文教案检查记录,欢迎参考!
第一篇 小学语文教案检查记录
时间:20xx年10月23日
地点:学校会议室
参加人:低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
活动资料: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大家谈活动
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今日上课真没劲,提的问题都没有人举手回答。”
“回家大概也没好好预习,问题提出来,都不明白到哪里去找。”
“是的,上课的时候就那么几个好学生能配合,其他人叫起来,一句话也没的。”
“仅有学生字的时候热闹一点,拼拼读读,分析字形,找朋友组词,他们喜欢的。”
“我们班也是,尤其是课文学完以后的说话训练,要么没人说,要么一个人说了什么,后面的人再把他的话重复几遍。”
在办公室,常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交流”。近几年来,我一向任教于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自我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种时而热闹,时而冷清的现象:学生字时异常热闹,“教师,我!我!”有几个所谓的后进生一旦遇到学生字的环节,就异常激动,边举手边叫着,仿佛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机会站起来回答问题了似的。可是在学习课文环节中,遇到“怎样样”、“为什么”的问题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即使我微笑着鼓励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他们也会为难地皱皱眉,摇摇头。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是学生预习没做好吗是他们上课时没有积极动脑筋吗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了问题在校内外听课时,我一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很重要。就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问题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形象思维本事较强,抽象思维本事较弱,这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那么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太抽象,如“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操作起来就更难了,尤其是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明白应当如何思考,课堂表现必然不进取,课堂就会显得冷清。如果把问题具体化,分成一个个能够从文本中找到的小问题,经过小问题的解决,帮忙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怎样样”,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一个抽象思维本事培养的过程。
二、问题设置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根据课文资料,设置的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推进。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层次性,能够兼顾到理解本事和理解本事不一样的学生,《44.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中,从一个“迟”字的提问到四个具体问题的解答再到“为什么山里桃花开得迟”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走近文本,读懂了课题,由课题质疑,由文字而文本,由文本而思考,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兴致盎然地紧跟着教师的教学步骤,这样的课堂还怕不热闹吗课文学完后,教师与学生分主角对话:“孩子,你走到山上看到什么啦”“山上感觉怎样样妈妈给你带的小棉袄用上了吗”这些看似随机的小问题帮忙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提问的语言要清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