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专题频道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栏目,提供与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

  作为教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和行动方案。那大家知道如何撰写正规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旨在对大家有所帮助。

␥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 ␥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根据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初步了解抽样估计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有关特点,提高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估计意识。

  3、使学生获得应用平均数知识的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1)引导:举出一个平均数的例子,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揭示课题;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数,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两种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再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出示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小题的说法。

  引导: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平均数不是指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匀得同样多得到的数,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做练习八第6题。

  (1)思考口答。

  学生阅读条件和统计图,交流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估计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课,是怎样想的?

  (2)计算交流。

  引导: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究竟是几棵呢,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交流:这“8”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先算出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再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交流:怎样算的?

  追问:这里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大约”多少克?

  为了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题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任意取5个,不是挑选5个呢?

  3、做练习八第8题。学生了解每人每场得分情况。

  估计:你觉得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计算各人每场得分情况,比较结果。

  交流: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用除法计算平均数。

  提问:计算的结果谁平均每场得分最高,和你估计一样吗?

  追问:平均数可以怎样...

与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相关的小学教案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十九篇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

  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准备。教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纲领,也是行动方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

与小学平均数教案一等奖相关的小学教案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