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是关键的教学研讨资料,既为教学指导提供依据,也用于评价。它应真实反映课堂的实际情况,使听课者能够通过记录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补充,在脑中再现教学场景。以下是为初中听课记录整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听课记录本范文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春节的风俗及其演变。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查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对信息的整理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春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春节作为最典型的中国传统习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了解春节习俗的变化和春节新习俗的出现,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初步感受经济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二、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三、重点:
春节的习俗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春节的年节歌导入,渲染气氛。
师:刚才大家读的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生:春节。
师: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一年的开端。昼夜更替,出现了日,月亮盈缺,出现了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说明春节是反映太阳月亮运动规律的自然节日。而西方最大的节日是圣诞节,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而中国对一个自然节日如此重视,说明我们民族对大自然的无比关注,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师:你们知道春节的起源吗?
生:(略)
师:春节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俗称“过年”。“年”是什么?“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年,谷熟也”。年的象形字就是一个成熟的麦穗。含有庆丰收的寓意。说明与农业生产有关。另一种说法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节习俗在汉代得到定型。
师:春节一般指的是哪一天?
生: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师:春节有哪些习俗?
生:(略)
师:老师把你们列举的春节风俗总结如下(显示)课后同学们都去查了有关春节的习俗,你们想谈什么春节习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调节时间。
生:(1)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守岁的目的是什么?
生:驱走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