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饮食礼仪的起源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 中国饮食礼仪的起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可骄傲之术。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市井文化,其代表是家常菜和小吃;二是文人文化,其代表是《随圆食单》;三是商贾文化,其代表是旧京八大楼;四是官府和宫廷文化,其代表是谭家菜和宫廷菜。这四个层次与地域性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种类菜系。 目前的中国饮食市场,地域性特点逐步淡化,这有利于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但影响了文化的延续。创造时尚,促进中国饮食文化深化发展的要义是形成精品文化,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感到饮食是一门文化。我们常常提起的烹调四要素,即原料、调料、刀工、火候,仅是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基本要求。饮食作为文化性消费是一个全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分解,分解后的每一个要素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