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十七篇)

  请为我提供有关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框架,尤其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设置,并附上一个通用的教案设计模板。希望该模板能适用于不同主题的教学,易于操作,能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谢谢!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一〉

  ¡¡¡¡4.1¶þÔªÒ»´Î·½³Ì

  ¡¡¡¡¡¾½ÌѧĿ±ê¡¿

  ¡¡¡¡ÖªÊ¶Óë¼¼ÄÜÄ¿±ê

  ¡¡¡¡1¡¢Í¨¹ýÓëÒ»ÔªÒ»´Î·½³ÌµÄ±È½Ï£¬ÄÜ˵³ö¶þÔªÒ»´Î·½³ÌµÄ¸ÅÄ²¢»á±æ±ðÒ»¸ö·½³ÌÊDz»ÊÇ

  ¡¡¡¡¶þÔªÒ»´Î·½³Ì;

  ¡¡¡¡2¡¢Í¨¹ý̽Ë÷½»Á÷£¬»á±æ±ðÒ»¸ö½âÊDz»ÊǶþÔªÒ»´Î·½³ÌµÄ½â£¬ÄÜд³ö¸ø¶¨µÄ¶þÔªÒ»´Î·½³ÌµÄ½â£¬Á˽ⷽ³Ì½âµÄ²»Î¨Ò»ÐÔ;

  ¡¡¡¡3¡¢»á½«Ò»¸ö¶þÔªÒ»´Î·½³Ì±äÐγÉÓùØÓÚÒ»¸öδ֪ÊýµÄ´úÊýʽ±íʾÁíÒ»¸öδ֪ÊýµÄÐÎʽ¡£¹ý³ÌÓë·½·¨Ä¿±ê¾­Àú¹Û²ì¡¢±È½Ï¡¢²ÂÏë¡¢ÑéÖ¤µÈÊýѧѧϰ»î¶¯£¬ÅàÑø·ÖÎöÎÊÌâµÄÄÜÁ¦ºÍÊýѧ˵ÀíÄÜÁ¦;

  ¡¡¡¡ Çé¸ÐÓë̬¶ÈÄ¿±ê

  ¡¡¡¡1¡¢Í¨¹ýÓëÒ»ÔªÒ»´Î·½³ÌµÄÀà±È£¬Ì½¾¿¶þÔªÒ»´Î·½³Ì¼°Æä½âµÄ¸ÅÄ½øÒ»²½ÅàÑøÔËÓÃÀà±Èת»¯µÄ˼Ïë½â¾öÎÊÌâµÄÄÜÁ¦;

  ¡¡¡¡2¡¢Í¨¹ý¶Ôʵ¼ÊÎÊÌâµÄ·ÖÎö£¬ÅàÑø¹Ø×¢Éú»î£¬½øÒ»²½Ìå»á·½³ÌÊǿ̻­ÏÖʵÊÀ½çµÄÓÐЧÊýѧģÐÍ£¬ÅàÑøÁ¼ºÃµÄÊýѧӦÓÃÒâʶ¡£

  ¡¡¡¡¡¾Öص㡢Äѵ㡿

  ¡¡¡¡Öص㣺¶þÔªÒ»´Î·½³ÌµÄ¸ÅÄî¼°¶þÔªÒ»´Î·½³ÌµÄ½âµÄ¸ÅÄî¡£

  ¡¡¡¡Äѵã1¡¢Á˽â¶þÔªÒ»´Î·½³ÌµÄ½âµÄ²»Î¨Ò»ÐÔºÍÏà¹ØÐÔ¡£¼´Á˽â¶þÔªÒ»´Î·½³ÌµÄ½âÓÐÎÞÊý¸ö£¬

  ¡¡¡¡µ«²»ÊÇÈÎÒâµÄÁ½¸öÊýÊÇËüµÄ½â¡£

  ¡¡¡¡2¡¢°ÑÒ»¸ö¶þÔªÒ»´Î·½³Ì±äÐγÉÓùØÓÚÒ»¸öδ֪ÊýµÄ´úÊýʽ±íʾÁíÒ»¸öδ֪ÊýµÄÐÎʽ£¬ÆäʵÖÊÊǽâÒ»¸öº¬ÓÐ×ÖĸϵÊýµÄ·½³Ì¡£

  ¡¡¡¡¡¾½Ìѧ·½·¨Óë½ÌѧÊֶΡ¿

  ¡¡¡¡1¡¢Í¨¹ý´´ÉèÎÊÌâÇé¾³£¬ÈÃѧÉúÔÚѰÇóÎÊÌâ½â¾öµÄ¹ý³ÌÖÐÈÏʶ¶þÔªÒ»´Î·½³Ì£¬Á˽â¶þÔªÒ»

  ¡¡¡¡´Î·½³ÌµÄÌØµã£¬Ìå»áµ½¶þÔªÒ»´Î·½³ÌµÄÒýÈëÊǽâ¾öʵ¼ÊÎÊÌâµÄÐèÒª¡£

  ¡¡¡¡2¡¢Í¨¹ý¹Û²ì¡¢Ë¼¿¼¡¢½»Á÷µÈ»î¶¯£¬¼¤·¢Ñ§Ï°ÇéÐ÷£¬ÓªÔìÑ§Ï°Æø·Õ£¬¸øÑ§ÉúÒ»¶¨µÄʱ¼äºÍ

  ¡¡¡¡¿Õ¼ä£¬×ÔÖ÷̽ÌÖ£¬Á˽â¶þÔªÒ»´Î·½³ÌµÄ½âµÄ²»Î¨Ò»ÐÔºÍÏà¹ØÐÔ¡£

  ¡¡¡¡3¡¢Í¨¹ýѧÁ·½áºÏ£¬ÒÔÓÎÏ·µÄÐÎʽÈÃѧÉú¼°Ê±¹®¹ÌËùѧ֪ʶ¡£

  ¡¡¡¡¡¾½Ìѧ¹ý³Ì¡¿

  ¡¡¡¡Ò»¡¢´´ÉèÇé¾³µ¼ÈëпÎ

  ¡¡¡¡1¡¢Ò»¸öÊýµÄ3±¶±ÈÕâ¸öÊý´ó6£¬Õâ¸öÊýÊǶàÉÙ?

  ¡¡¡¡2¡¢Ð´ÓÐÊý×Ö5µÄ»Æ¿¨ºÍдÓÐÊý×Ö2µÄÀ¶¿¨Èô¸ÉÕÅ£¬Îʻƿ¨ºÍÀ¶¿¨¸÷È¡¼¸ÕÅ£¬²ÅÄÜʹȡµ½µÄ¿¨Æ¬ÉϵÄÊý×ÖÖ®ºÍΪ22?

  ¡¡¡¡Ë¼¿¼£ºÕâ¸öÎÊÌâÖУ¬Óм¸¸öδ֪Êý?ÄÜÁÐÒ»ÔªÒ»´Î·½³ÌÇó½âÂð?

  ¡¡¡¡Èç¹ûÉè»Æ¿¨È¡xÕÅ£¬À¶¿¨È¡yÕÅ£¬ÄãÄÜÁгö·½³ÌÂð?

  ¡¡¡¡3¡¢ÔÚ¸ßËÙ¹«Â·ÉÏ£¬Ò»Á¾½Î³µÐÐÊ»2ʱµÄ·³Ì±ÈÒ»Á¾¿¨³µÐÐÊ»3ʱµÄ·³Ì»¹¶à20ǧÃס£Èç¹ûÉè½Î³µµÄËÙ¶ÈÊÇaǧÃ×/ʱ£¬¿¨³µµÄËÙ¶ÈÊÇbǧÃ×/ʱ£¬ÄãÄÜÁгöÔõÑùµÄ·½³Ì?

  ¡¡¡¡¶þ¡¢Ê¦Éú»¥¶¯Ì½Ë÷ÐÂÖª

  ¡¡¡¡1¡¢ÍƳ³öз¢ÏÖÐÂÖª

  ¡¡¡¡Òýµ¼Ñ§Éú¹Û²ìËùÁеķ½³Ì£º5x?2y?22£¬2a?3b?20£¬ÕâÁ½¸ö·½³ÌÓÐÄÄЩ¹²Í¬ÌØÕ÷?ÕâÐ©ÌØÕ÷ÓëÒ»ÔªÒ»´Î·½³Ì±È½Ï£¬ÄÄЩÊÇÏàͬµÄ£¬ÄÄЩÊDz»Í¬µÄ?ÄãÄܸøËüÃÇÈ¡¸öÃû×ÖÂð?

  ¡¡¡¡(°åÊ飺¶þÔªÒ»´Î·½³Ì)

  ¡¡¡¡¸ù¾ÝËüÃǵĹ²Í¬ÌØÕ÷£¬ÄãÈÏΪÔõÑùµÄ·½³Ì½Ð×ö¶þÔªÒ»´Î·½³Ì?(¶þÔªÒ»´Î·½³ÌµÄ¶¨Ò壺º¬ÓÐÁ½¸öδ֪Êý£¬ÇÒº¬ÓÐδ֪ÊýµÄÏîµÄ.´ÎÊý¶¼ÊÇÒ»´ÎµÄ·½³Ì½Ð×ö¶þÔªÒ»´Î·½³Ì¡£)

  ¡¡¡¡2¡¢Ð¡ÊÔÅ£µ¶¹®¹ÌÐÂÖª

  ¡¡¡¡ÅжÏÏÂÁи÷ʽÊDz»ÊǶþÔªÒ»´Î·½³Ì

  ¡¡¡¡(1)x2?y?0(2)12a?b?2b?0(3)y?x(4)x??123y

  ¡¡¡¡3¡¢Ê¦Éú»¥¶¯ÔÙ̽ÐÂÖª

  ¡¡¡¡(1)ʲôÊÇ·½³ÌµÄ½â?(ʹ·½³ÌÁ½±ßµÄÖµÏàµÈµÄδ֪ÊýµÄÖµ£¬½Ð×ö·½³ÌµÄ½â¡£)

  ¡¡¡¡(2)ÄãÄܸø¶þÔªÒ»´Î·½³ÌµÄ½âÏÂÒ»¸ö¶¨ÒåÂð?(ʹ¶þÔªÒ»´Î·½³ÌÁ½±ßµÄÖµÏàµÈµÄÒ»¶Ôδ

  ¡¡¡¡ÖªÊýµÄÖµ£¬½Ð×ö¶þÔªÒ»´Î·½³ÌµÄÒ»¸ö½â¡£)

  ¡¡¡¡?Èôδ֪ÊýÉèΪx,y£¬¼Ç×öx?£¬Èôδ֪ÊýÉèΪa,b£¬¼Ç×ö

  ¡¡¡¡?y?

  ¡¡¡¡4¡¢ÔÙÊÔÅ£µ¶¼ìÑéÐÂÖª

  ¡¡¡¡(1)¼ìÑéÏÂÁи÷×éÊýÊDz»ÊÇ·½³Ì2a?3b?20µÄ½â£º(ѧÉú¸ÐÎò¶þÔªÒ»´Î·½³Ì½âµÄ²»Î¨Ò»ÐÔ)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ÄãÄÜд³ö·½³Ìx-y=1µÄÒ»¸ö½âÂð?(ÔÙÒ»´ÎÈÃѧÉú¸ÐÎò¶þÔªÒ»´Î·½³ÌµÄ½âµÄ²»Î¨Ò»ÐÔ)

  ¡¡¡¡5¡¢×ÔÎÒÌôÕ½Èý̽ÐÂÖª

  ¡¡¡¡ÓÐ3ÕÅдÓÐÏàͬÊý×ÖµÄÀ¶¿¨ºÍ2ÕÅдÓÐÏàͬÊý×ֵĻƿ¨£¬ÕâÎåÕÅ¿¨Æ¬ÉϵÄÊý×ÖÖ®ºÍΪ10¡£ÉèÀ¶¿¨ÉϵÄÊý×ÖΪx£¬»Æ¿¨ÉϵÄÊý×ÖΪy£¬¸ù¾ÝÌâÒâÁз½³Ì¡£3x?2y?10

  ¡¡¡¡ÇëÕÒ³öÕâ¸ö·½³ÌµÄÒ»¸ö½â£¬²¢Ð´³öÄãµÃµ½Õâ¸ö½âµÄ¹ý³Ì¡£

  ¡¡¡¡Ñ§ÉúÔÚ½â¶þÔªÒ»´Î·½³ÌµÄ¹ý³ÌÖÐÌåÑéºÍÁ˽â¶þÔªÒ»´Î·½³Ì½âµÄ²»Î¨Ò»ÐÔ¡£

  ¡¡¡¡6¡¢¶¯¶¯±ÊÍ·¹®¹ÌÐÂÖª

  ¡¡¡¡¶ÀÁ¢Íê³É¿Î±¾µÚ81Ò³¿ÎÄÚÁ·Ï°2

  ¡¡¡¡Èý¡¢Äã˵ÎÒ˵ÇåµãÊÕ»ñ

  ¡¡¡¡±È½ÏÒ»ÔªÒ»´Î·½³ÌºÍ¶þÔªÒ»´Î·½³ÌµÄÏàͬµãºÍ²»Í¬µã

  ¡¡¡¡Ïàͬµã£º·½³ÌÁ½±ß¶¼ÊÇÕûʽ

  ¡¡¡¡º¬ÓÐδ֪ÊýµÄÏîµÄ´ÎÊý¶¼ÊÇÒ»´Î

  ¡¡¡¡ÈçºÎÇóÒ»¸ö¶þÔªÒ»´Î·½³ÌµÄ½â

  ¡¡¡¡ËÄ¡¢ÖªÊ¶¹®¹Ì

  ¡¡¡¡1¡¢±Ø´ðÌâ

  ¡¡¡¡(1)Ìî¿ÕÌâ:Èômxy?9x?3yn?1?7ÊǹØÓÚx,yµÄ¶þÔªÒ»´Î·½³Ì,Ôòm?n?x?2y?5±äÐÎÕýÈ·µÄÓÐ2

  ¡¡¡¡10?xx?10¢Ùx?5?4y¢Úx?10?4y¢Ûy?¢Üy?44

  ¡¡¡¡(3x?7ÊÇ·½³Ì2x?y?15µÄ½â¡£()(2)¶àÑ¡Ì⣺·½³Ì

  ¡¡¡¡y?1

  ¡¡¡¡x?7

  ¡¡¡¡(4)ÅжÏÌ⣺·½³Ì2x?y?15µÄ½âÊÇ¡£()y?1

  ¡¡¡¡2¡¢ÇÀ´ðÌâ

  ¡¡¡¡ÊÇ·½³Ì2x?3y?5µÄÒ»¸ö½â£¬ÇóaµÄÖµ¡£(1)ÒÑÖªx??2

  ¡¡¡¡y?a

  ¡¡¡¡(2)д³öÒ»¸ö½âΪx?3µÄ¶þÔªÒ»´Î·½³Ì¡£

  ¡¡¡¡y?1

  ¡¡¡¡3¡¢¸öÈË÷ÈÁ¦Ìâ

  ¡¡¡¡Ð´ÓÐÊý×Ö5µÄ»Æ¿¨ºÍдÓÐÊý×Ö2µÄÀ¶¿¨Èô¸ÉÕÅ£¬Îʻƿ¨ºÍÀ¶¿¨¸÷È¡¼¸ÕÅ£¬²ÅÄÜʹȡµ½µÄ¿¨Æ¬ÉϵÄÊý×ÖÖ®ºÍΪ22?Éè»Æ¿¨È¡xÕÅ£¬À¶¿¨È¡yÕÅ£¬¸ù¾ÝÌâÒâÁз½³Ì:5x?2y?22ÄãÄÜÍê³ÉÕâµÀÌâÄ¿Âð?

  ¡¡¡¡Îå¡¢²¼ÖÃ×÷Òµ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通过将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过程体验,初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

  3、关键: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

    【教具准备】

  三角板、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问题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中,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五边形的所有角相加等于多少度?一个学生马上能回答,你们能吗?

  2、教具演示:将一个五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分割成几个三角形?

  你能说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点题)意图:利用抢答问题和教具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二、探索研究学会新知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外角和等于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

  2、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思考,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叙述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认识(第一二组通过测量相加,第三四组通过画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回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探索多边形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用"分割法"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2个三角形:

  180°+180°=360°

  从简单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分割"问题,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方法二: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与顶点连接组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3、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提出阶梯式的问题: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一二组)

  你能尝试用上面的方法一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第三,四组)那么n边形呢?完成后填表:

  n边形3456.。.n分成三角形的个数1234.。.n—2内角和。.。.

  4、及时运用,掌握新知:

  (1)一个八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度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度,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一个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__,那么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是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去用分割法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归纳出n边形的内角和。

    三、点例透析

  运用新知例题:想一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呢?

    四、应用训练强化理解

  4、第83页练习1和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五、知识回放

  课堂小结提问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是通过转化为三角形。

    六、作业练习

  1、书面作业:

  2、课外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七、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四〉

  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根据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

  学习难点:探索特殊的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预习疑难: 。

  2、填空:

  ①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③画数轴时,一般规定向 (或向 )为正方向。

    二、探索与思考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观察:在数轴上,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

  即: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 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 。

  反过来,知道数轴上的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2、思考:能不能有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

  3、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4、点的坐标:

  我们用一对 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 。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 上的数值,b是点在 上对应的数值。

  (二)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

  1、以A(2,3)为例,表示方法为:

  A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 ,A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 ,

  A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作:A(2,3)

  2、方法归纳:由点A分别向X轴和 作垂线。

  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4、活动:你能说出点B、C、D的坐标吗?

  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不要写反。

  5、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 , ),

  x轴上的点纵坐标都是 , y轴上的横坐标都是 。

  横轴上的点坐标为(x,0) ,纵轴上的点坐标为(0,y)

  (三)象限:

  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2、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你能说出上面例子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三、理解与运用

  1、在游戏中学数学:以某同学为原点,以他所在的横排为x轴,以这一组为y轴,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1)下面大家一起找一找自己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什么?

  (2)下面这些坐标分别表示谁的位置? A(2,1);B(2,-1);C(-1,1);D(0,3);E(0,-1)

  2、例 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3、归纳:点的位置及其坐标特征:

  ①.各象限内的点;

  ②.各坐标轴上的点;

  ③.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④.对称于坐标轴的两点;

  ⑤.对称于原点的`两点。

  4、对应练习:教材43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若点M(x,y)满足x+y=0,则点M位于( )。

  (A)第一、三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B)x轴上;

  (C) x轴上; (D)第二、四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2、第四象限中的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

  (A)a (B)-a (C)-b (D)b

  3、点A(-m,1-2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一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A)m(B)m (C)m (D)m0 。

  (二)填空题:

  1、点P(3,-4)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2、已知A(a,6),B(2,b)两点。

  ①当A、B关于x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②当A、B关于y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③当A、B关于原点对称时,a=_____;b=_____。

    六、解答题

  1.在下图中,分别写出八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2.下图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某岛简图.

  (1)分别写出地点A,L,O,P,E的坐标;

  (2)(4,7)(5,5)(2,5)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五〉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六〉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七〉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八〉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九〉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等若干)。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

  4.难点定为:初步感知几种图形的组合和转换关系。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1、教具:大的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小箱子一个(里面放图形或卡纸做的小鸟一只)

  2、学具:每人一套几何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圆形等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用图形给小鸟造一间漂亮的小房子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

  3、观察法: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4、游戏法:“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是《规程》的原则体现之一,淡化模式,把教育内容寓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本次活动中,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游戏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鸟造一间漂亮的房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图形游戏的情景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第一次操作——纸箱变魔术

  带领幼儿摸图形”,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并通过交流发言,做分类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复习巩固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特征以及常见颜色的掌握。

  3.第二次操作—— 图形变变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拼一拼来巩固对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掌握。

  4.第三次操作——小鸟的家

  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我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这三次操作活动每次的药企业和难度都不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线条清晰,利于孩子逐步深入的仔细观察和主动探索。

  5.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一次活动后,我们的教具和学具也还有大量的再次使用空间,所以我请孩子们把材料转移到活动区,在那里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可以接着探索形状的奥秘。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组合和转换关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尝试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概念。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拓展—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发现新知 (10分钟)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x,2400,30,n,a-x,b,180,(n-2),请你任选其中的几个,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 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8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学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式子,里面既有单项式,也有多项式,还有分式。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

  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被除数÷除数=商数被除式÷除式=商式 3 ÷ 4 = n ÷ (a-x) = 整数 整数 分数 整式 整式 分式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为零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式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A/B的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例题讲解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之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都有意义。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学生上台演板,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1、2题。

  选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3、4题。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顶角相等”是今后证明其他命题成立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因此本节课教学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对顶角性质的运用活动5:巩固练习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以及黑板相结合辅助教学。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相交线模型。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棋盘。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在综合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后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加强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实现重难点的落实。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知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三〉

    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的翻折问题是高二《代数》(下)中立体几何的一个学习内容,它融会贯通于各种立体几何和几何体中,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体图形的翻折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形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一些简单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求解空间角及空间距离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生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翻折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设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平面图形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对比,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变化与联系观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将立体图形中的问题化归到平面图形中去解决的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

  1、如图(图略),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1)AB与EF所在直线平行

  (2)AB与CD所在直线异面

  (3)MN与EF所在直线成60度

  (4)MN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2、引入课题----翻折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体现在平面图形中求解一些不变量对于解空间问题的重要性)。

  1、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进一步提出问题。

  (1)线段AE与EF的`夹角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与FG所成角呢?

  (3)AE与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虫从A点爬到C点最短路径是什么?经过各面呢?

  (通过对发散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培养精神及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折叠图与展开图的不同应用。)

  2、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折叠过程后,再亲自动手折叠,针对问题做出回答。

  (1)E、F分别处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选择哪种摆放方式更利于求解体积呢?

  (3)如何求G点到面PEF的距离呢?

  (4)PG与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与面PEF所成角呢?

  (学生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折纸中找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既而发现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

  3、演示MN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解题过程强调证PN垂直AB的困难性。与学生共同品位解出这道2002高考题的喜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上题的思路能否更快捷地解出此题呢?

  (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模型制作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开辟一条简捷的翻折思想解题思路。)

  三、小结

  1、画平面图,并折前图与折后图中的字母尽量保持一致。

  2、寻找立体图形中的不变量到平面图形中求解是关键。

  3、注意培养转化思想和发散思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散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外活动

  1、完成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2、对与1题折成正三棱柱结果会怎样?对于2题改变E、F两点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过课外活动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个小题,让学生经历先动手、思考、预习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并且适时发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归纳总结解翻折问题的技巧和作为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五〉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1、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2、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3、课堂:

  4、板书:

  5、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6、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

  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

  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

  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

  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

  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

  1、ma+mb+mc=()();

  2、x2—4=()();

  3、x2—2xy+y2=()2。

  【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

  【问题牵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2—1;

  ②a2—1+b2=(a+1)(a—1)+b2;

  ③7x—7=7(x—1)。

  (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①9x2(______)+y2=(3x+y)(_______);

  ②x2—4xy+(_______)=(x—_______)2。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练习。

  【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选用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十七〉

    一、背景介绍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联系极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学是在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多项式乘法的逆变形。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章中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结合剪纸拼图来阐述这一概念的,也可以与小学数学里因数分解的概念类比予以说明。在教学时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不宜要求学生一次彻底了解,应该在讲授因式分解的三种基本方法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说明这一概念的意义,以达到逐步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级学生活波好动,好表现,争强好胜。情境导入借助抢答的方式进行,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并增强竞争意识和探究欲望。】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与其拉马喝水,不如让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题方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无意识的观察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及时予以肯定。】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题:§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防止学生出现在进行因式分解当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错误。)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学生发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出的成果)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的效果。】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出题热情、积极性高,因初一学生好表现,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X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进一步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内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小热衷于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通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能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课堂小结交给学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唯有总结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㈧、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3的作业题。

  【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艺术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看学生能否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学是按“投疑——感知——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叙述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转化中感受到学习与探索的乐趣。本堂课先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并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方式,恰当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展现了一个平等、互动的民主课堂。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中听课记录本范文八篇

初中听课记录本范文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14篇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初中法制教育课课件(十四篇)

初中法制教育课课件

初中听课记录及评议(经典二十二篇)

初中听课记录及评议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全册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全册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优质25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模板(十七篇)

初中语文写作课教案模板

体育课教案初中高中(十七篇)

体育课教案初中高中

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

初一语音课的教学设计(精华十七篇)

初一语音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