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个人素养日益受到重视,报告写作已成为常见任务。撰写报告需注重逻辑的严谨与清晰,建议在正式写作前多参考优秀范文,以提升文书质量。下文将为大家介绍法律文秘专业,欢迎阅读并分享。
法律文秘专业是干什么 · 第1篇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20xx届毕业生应如何应对?许多人感到迷茫。接下来,阳光大学生网将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与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希望为毕业生提供参考。
一、中国经济走势
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重压力:
其一,欧美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外部冲击;
其二,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阶段;
其三,人口红利逐渐消退;
其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
2. 经济增长预期调整:
亚洲开发银行(ADB)于20xx年10月2日发布经济展望,预计中国20xx年和20xx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6%和7.4%。另据相关统计,中国GDP增长率预计维持在7.5%左右,“保8”目标已难以持续。
3.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
A. 20xx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6%、37.7%和23.7%;
B. 20xx年,三者贡献率分别为37.3%、54.8%和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欧美经济疲软导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其次,国内外环境变化使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成为大概率事件。
当前,中国还面临通货膨胀、财政债务及生态环境等多重压力,政府正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不再单纯以GDP增速考核地方官员。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趋势。
三、世界经济低迷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与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进一步放缓,出口乏力,企业裁员甚至倒闭现象增多。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测算,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减少100–200万个就业岗位;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可能导致30万至50万人失业。
四、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1. “十二五”期间就业态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仍以“严峻”形容就业形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未发生改变。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0xx年调研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逐步提高。
学历方面,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次之,高职高专相对较低;专业方面,工科类就业率较高,理科及文史哲类偏低;院校类型方面,重点高校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值得注意的是,已就业毕业生中流动性较高。
3.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许多毕业生倾向于留在大城市成为“漂族”或“蚁族”,而不愿选择二三线城市或基层岗位。多数人仍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发达地区工作,前往中西部地区、基层或中小企业的意愿较低。
4. 大学生扎堆大城市的现象分析:
其一,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期内难以改变,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吸引毕业生聚集;
其二,现行户籍制度、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接轨,导致劳动力流动受阻;
其三,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虽急需人才,但受限于待遇、编制等因素,吸引力有限。
5.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就业容量有限;
二是部分专门人才素质未达岗位要求;
三是就业信息不畅,导致岗位与人才匹配效率低;
四是结构失衡,包括时间结构(毕业生供给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区域结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有效需求不足)。
综上,阳光大学生网为20xx届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1. 理性看待职业生涯规划:
避免过早被某一“适合职业”限定。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会随环境与学习不断变化,应保持职业选择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2. 转变观念,积极就业:
结合个性与能力作出个性化职业选择,拓宽求职视野,不局限于传统行业或地区。应树立“中长期求职”观念,接受第一份工作未必理想,逐步向目标靠近。
法律文秘专业是干什么 · 第2篇
一、前言: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改革开放的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就业机制逐步转向自主择业。这一变化既拓展了就业渠道,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人才竞争激烈、专业不对口、社会岗位饱和等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与国际经济环境连续受挫、国内经济结构与教育改革的滞后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亦加剧了就业压力。
据《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逐步缩小;20xx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较20xx届增长287元。但20xx届约608.2万毕业生中,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82.1%从事全职或半职工作,1.6%选择创业,9.3%处于失业状态(含1.1%准备读研,6.1%继续求职,2.1%放弃求职与求学)。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态度,我们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较上年增加50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困难加剧,611万应届毕业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一)20xx年与20xx年就业率对比:
20xx届大学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6%,较20xx届下降2个百分点。211院校、非211本科及高职高专就业率分别为89%、87%和84%,均较上年有所下滑。约三分之一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
按559万毕业生总量估算,20xx届约有21.43万人选择读研,434万人半年内就业,73.56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含51.59万人继续求职、5.46万人准备考研或留学、16.51万人无任何求职求学行为)。
(二)就业地域分布:
本科毕业生就业量前十大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则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专业就业率差异:
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大类为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地矿类、理工类专业就业率领先,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热门专业,成为就业难度最大的领域。
20xx年度就业能力排行榜显示,上述十大专业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法学、英语专业失业人数均超过一万。
三、对策建议:
基于问卷与资料分析,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缓解专业结构性失业:
建立国家、省级与高校三级专业预警机制,合理调控各专业招生规模。学生应树立科学就业观,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个人预期。
2. 提倡“先就业再择业”:
毕业生应接受从基层岗位起步,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能力,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做好吃苦准备:
增强责任意识与心理韧性,避免频繁跳槽。先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待能力提升后再追求理想职业。
4. 政策支持与机制改革: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制度改革,打破户籍与人事壁垒,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大对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扶持。
5. 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信息处理、人际交往与系统思维等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增强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
6. 用人单位科学选才: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选人标准与程序,积极吸纳人才,鼓励创新与建议,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