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从小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后来跟随著名学者吴澄游学。元成宗大德初年,他被推荐担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之后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职位。以下是一些国学相关的试题及其解析,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阅读原文:
虞集,字伯生。父亲虞汲,娶杨氏为妻。虞集三岁时就开始读书,当时正值乙亥年,虞汲带着全家前往岭外,因战乱未能携带书籍,母亲杨氏便口头传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即能背诵。回到长沙后,拜师学习,才得到经书刻本,那时他已经通读各类经典,并理解其核心要义。
大德初年,他被任命为大都会儒学教授,虽职责在于教导学生,但他仍不断扩充自己的学识,毫不懈怠。后任国子助教,更以传承师道为己任。学生们常趁他退班后,带着书本上门请教以完成学业,其他学舍的学生也纷纷前来请求指导。担任博士期间,他在监祭时遇到一位姓刘的学生因醉酒失礼,虞集向上禀报,请求取消其学籍。尽管有大臣为刘生说情,虞集仍坚持原则,说道:“国学是礼仪的发源地,这样的事情若不处理,还如何进行教化?”最终刘生被除名。
泰定初年,虞集在礼部主持考试,他对同僚说:“国家设立科目之法,每部经典的注释各有主旨,目的在于统一道德和风俗,并非要让学者固守一隅,如同近代五经学究那般狭隘。圣贤经典深奥广远,并非一人之见所能穷尽。考试文章应择优录取,不应先入为主。如果先定下标准,则求贤之心便会变得狭隘,错误也就从此开始。”后来他再次担任考官,仍坚持这一理念,因此所选之人往往才德兼备。
朝廷下旨编撰本朝典故以修订《经世大典》,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离职,虞集独自承担此事,历经两年完成全书,共八百卷。皇帝欣赏虞集的才华与学识,认为他无所不能,一时重要文献多出自其手。虞集每次奉旨撰文,必以帝王之道与治乱之由为主题,委婉劝诫,寄望君主感悟。每当被问及古今政治得失,他更是详尽的阐述。当时许多世家子弟凭才能得到进用,他们见虞集日益受重用,便想方设法离间他与朝廷的关系。未能得逞后,又摘取他的文章词句,指责其中含有讥讽,幸得皇上明察,其阴谋未能得逞。
他推荐人才必先看重其气度与见识,评论文章则务求公允,如文章违背经义,即使文采再好也不予认可。尽管因这两点常招致他人不满和诽谤,他却始终不为所动。光州人龚伯璲因才华受马祖常识赏识,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其门下客。马祖常多次称赞他,并希望虞集予以推荐,虞集拒绝说:“此人虽有小才,但难以担当大任。”马祖常不以为然,设宴邀请虞集,酒至半酣,拿出荐书请他署名,仍被虞集坚决推辞。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阅读试题及答案: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比还长沙 比:等到。
B. 不少暇佚 佚:安逸。
C. 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加快。
答案:D 解析:速:招致。
5. 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答案:C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 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 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 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答案:A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译文:学生们等虞集离开后,常带着书本到他家中完成学业,其他学舍的学生也纷纷前来向他请教。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译文:当时有不少世家子弟凭借才华和名声获得进用,他们担心虞集越来越受赏识,常想找办法离间他与朝廷的关系。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其父虞汲娶杨氏为妻。虞集三岁便开始读书,时值乙亥年,虞汲带全家前往岭外,因战事未能携带书籍,杨氏便口授文章,虞集听后即能背诵。回到长沙后,虞集师从外傅,此时才获得经书刻本,那时他已通读各类经典,明了其中要义。
大德初年,他被任命为大都会儒学教授,虽职在教导,但仍勤奋学习,不断拓展知识。后被任命为国子助教,更以师道自任,学生们常趁他下班后携书上门求教,其他学舍的学生也纷纷前来请教。任博士时,他在祭祀仪式上见一刘姓学生酒后失仪,便请求学监削其学籍。虽有大臣为刘生求情,虞集仍坚持己见,说道:“国学是礼仪的根本,此类行为若不惩处,何以教化?”最终刘生被除名。
泰定初年,他于礼部主持考试,对同僚说:“国家设科取士,每部经典的传注各有依据,旨在统一道德与风俗,而非让学者固守一门、偏于一隅,如同近世五经学究般狭隘。圣贤之书意蕴深远,非一人所能尽解。考试文章应择优录取,不可先存定见。如先有定见,则求贤之心变窄,差错由此开始。”之后他再任考官,仍秉持此原则,所选多为真才。
朝廷下令编纂本朝典章,修订《经世大典》,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后赵世延离去,虞集独力承担,历时两年完成全书,共八百卷。皇帝赞他才学广博,无所不能,一时重要文献多出其手。虞集每受诏撰文,必以帝王之道与治乱之由为主题,委婉劝谏,希望君主有所感悟。每被问及古今政事得失,他总是详细陈述。当时不少世家子弟凭才能获重用,他们见虞集日益受宠,便设法离间。失败后,又摘其文辞,指责其中含讽,幸得皇上明察,其计未逞。
他推荐人才必先考量其器度与见识,评论文章力求公允,如违背经义,纵文采优异也不认可。虽常因此招怨诱谤,他却始终不改其志。光州人龚伯璲因才华受马祖常识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成为其门下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并请虞集推荐,虞集拒绝道:“此人虽有小才,却难成大器。”马祖常不以为然,设宴邀虞集,酒至半酣,拿出荐书请他署名,再被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