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文化精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诚邀大家阅读。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刚刚入门不久,他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跑得快。可是,他一连换了三次马,比赛三场,每次都远远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很不高兴,责问王子期道:“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呢?难道还想留一手吗?”
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方法、技巧,我已经全部教给大王了。只是您在运用的时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却了要领。一般说来,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使马在车辕里松紧适度,自在舒适;而驾车人的注意力则要集中在马的身上,沉住气,驾好车,让人与马的动作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使车跑得快,跑得远。
可是刚才您在与我赛车的时候,只要稍有落后,心里就着急,使劲鞭打奔马,拼命要超过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时常回头观望,生怕我再赶上您。
总之,您是不顾马的死活,总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实,在远距离的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论还是落后,心情都十分紧张,您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调好马、驾好车呢?这就是您三次比赛、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东汉时,杨震在东莱(今山东龙口)做太守。有一个叫王密的人,曾经被杨震推荐做了秀才,这时候已经做到了昌邑县令。
在一天夜里,王密身携十余斤黄金悄悄送给杨震。杨震很不高兴地说:“老朋友晓得你的心意,可是你却不知道老朋友的心。”
王密说:“深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说:“天也知道,地也知道,你也知道,我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了这番话,很惭愧地回去了。
杨震为人公正廉洁,不受人家私下的谒见,他的孙子常常只吃蔬菜,出门时候也没有车子,只是步行。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孔子向人们展示“三纲八目”的要义。“三纲”只“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不但是《大学》的宗旨和纲领,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终目标,包含“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其中“格物、治和、诚意、正心”为“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中间的“修身”是联络“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又可以和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三纲八目”的影响,有人“独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人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迖则兼善天下。”
孔子要人们修养道德。修养道德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点一滴,积水成渊,积土成山。我知道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天天向上,日日进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尘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知识丰收......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一定要及时反省自我,并从中总结得失损益。这样才能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例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传承上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只要传统与现代结合,人文与科技同步,必将在新时代展现其独特的影响力。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立身修德、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同样而为之。当前的社会,重智力而轻道德,重个体而轻团体。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中包含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利用。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如同沙漠中的旅者久违甘霖,大海上的船舶迷失航向。
在彷徨与苦闷中,我开始了精神支柱的探寻之旅。 十八里长峡的曲径通幽处,孔子正带着宁静安详的微笑讲学于绿荫深处,高声吟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闻之,我领悟到和谐是一种平和与宁静;在落英缤纷的桃源仙境,陶渊明带着悠然自得的神情对我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原来和谐可以是生活悠闲,与自然友好相处;在人声鼎沸的竹溪人民广场与孟轲邂逅,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是一种关怀与友爱; 竹林深处茅屋一间,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挥着羽扇,抚着瑶琴,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明白了,和谐其实还是一种宽广博大的生活态度。一路南下,汨罗江边,屈原在江风中对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饱含无奈与坚定的叹息声中,他以自己的死昭示天下:永不停息的追求也是一种和谐。
与先贤交流可以益智,与国学经典为伴可以清心。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宽广、博大、平常之心,就一定能发现,只要不被名利所缚,文明和谐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因为苍鹰自由翱翔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而是为了搏击长空;舟楫穿越风雨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而只为乘风破浪。其实,你我也一样,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朋友们,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国学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人间天堂。
让国学经典的种子在中华民族大家园里开出文明和谐之花!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11月14日早上天刚亮,我就来到了学校,在认真聆听了副校长给我们讲的安全注意事项后,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踏上了研学之旅。车上,导游给我们讲了关于黄河的发源地、中条山战役、关公像、盐湖等很多知识。
我们在“运城博物馆”感受到了运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在“航天公园”认识了景海鹏叔叔和航天科技相关的一些知识,就来到了最为期待的“关公剧场”。
踏进剧场,灯光骤然关闭,眼前巨幅屏幕上出现的资料片再次让我们领略了运城的发展历史,猛地,眼前的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小门忽然间打开,几个身着古代服装的人出现在门框之内,我们一片惊呼,掌声雷动!接着我们穿过一段光线昏暗的过道,来到了一个灯光朦胧的小空地。我们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一束灯光,一段鼓声,拉开了《再现关公》的序幕,神出鬼没的主持人、让你搞不清下一刻他会在哪里出现;变换的舞台,让你弄不清下一场景会在那个方位呈现:前方还是青龙转世,身后则是村民忙碌,右侧刚呼泼水扫街,一队身着古装的村民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左侧刚出现关羽除恶霸的影子,关羽的父母就在我们中间和他作别。一会是电闪雷鸣,一会是大雨如注,一会是欢天喜地,一会是紧张刺激,仿佛我们身置三国村落,亲临三国战场,同村民们一起为关羽夫妇贺喜祝福,同关羽一起骑着汗血宝马纵横驰骋……
忽然灯光一亮,我们才真正的坐到了座位上继续观看演出:热闹的街市上河东百姓在我们身边穿梭,逼真的桃花林中我们见证了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手执长矛的士兵从我们眼前奔赴战场,英勇的关羽和奸诈的曹操就在不远处斗智斗勇……同学们时而惊呼,时而鼓掌,时而叫好:“太棒啦!”“太牛了!”……灵活多变的舞台,意想不到的出场方式,色彩斑斓的灯光,情绪高涨的我们,议论声、喝彩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让剧场内显的有点混乱,在老师的呵斥声中才恢复了秩序。
“再现关公”,不仅是一场视听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和灵魂的洗涤……他让我知道,“关公信仰”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华人的身上,河东大地人的心中推崇的“忠义仁勇”的关公精神,一代代得以传承至今。
这次研学结束了,但研学之旅中运城这块土地博大的文化渊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让我对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微风拂面,晴空万里,好天气遇上好心情,变成美好的一天!
一天中,我们参观了海洋馆,光顾了百鸟园,看了大熊猫、大猩猩、狮子、老虎、狒狒、猕猴、犀牛、长颈鹿……还看了两场精彩的表演,玩了海盗船、碰碰车等,过了快乐充实的一天。
其中,百鸟园的参观令我印象深刻。在百鸟园中有着许多鸟儿:白鸽、孔雀、斑鸠、锦鸡,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最开心的,还是找到了不少漂亮的羽毛。鸟儿们会换羽毛,换下的羽毛到处都是,我和小伙伴们仔细地搜寻地上的羽毛。我的运气不差,找到了不少,有白色的“大家伙”,彩色的“小不点”,扎成一大束,别提多好看了,还能扇出阵阵凉风。
游乐园也很有趣。尤其是登上海盗船,上升,下降,风在耳边呼啸,耳边尽是尖叫,把气氛渲染得紧张极了。结果从海盗船下来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坚持不住了,开始打醉拳。
快乐的一天在夕阳下结束了,但是还是回味无穷。一天中,我获得了快乐,更收获了那份保护动物的职责。为了更美的将来,行动吧!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 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 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 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著有《吴兴集》、《卢州集》、 《临川集》。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 中国古代国学历史故事第十三集 ⬒
颜真卿书,楷书,36行,30字,在山东陵县。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于德州。晋夏侯湛撰文。碑阳赞12行,阴记17行,行楷30字。
这是颜真卿四十五岁时写的,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东坡题跋》卷四)。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宝晋斋本《东方画赞》,传为王羲之小楷。鲁公变小字为大字,易清朗俊秀为刚劲雄强,应说是师古而不泥古。假如说比此碑早二年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比较清秀,与后来的颜书面貌有所不同的话,那末,此碑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此碑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