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地球陆地表面可生长植物的疏松层的科学,涉及土壤的组成、性质、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肥力特征,以及其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方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10篇精选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欢迎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实习单位:
xxx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1日-20xx年7月30日
实习地点:
xxx市农业园区
实习内容:
1.参与实地采样和土壤分析工作,学习了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和处理流程,掌握了土壤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2.参与了土壤理化性质测试,包括土壤质地、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学习了不同指标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3.学习了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包括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和评价,了解了不同养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了施肥方案的制定原则。
4.参与了土壤微生物分析实验,学习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掌握了土壤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实习收获:
1.加深了对土壤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2.了解了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施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增强了对未来从事土壤学研究和应用的信心和决心。
实习总结:
通过一个月的土壤学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肥力管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感谢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
(2)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实习时间: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实习地点:
xxx
实习目的:
本次土壤学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使我们对土壤类型、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习内容:
1、土壤类型识别与土壤剖面挖掘
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进行了识别。通过对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特性的观察,我们初步判断了实习地区的土壤类型。随后,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土壤剖面挖掘,以便进一步了解土壤的结构和层次。
2、土壤性状观察与记载
在挖掘土壤剖面后,我们对土壤剖面的各个层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包括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等性状。同时,我们还利用PH指示剂、比色卡等工具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测定。这些观察和测定结果为我们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3、土壤与环境关系分析
通过对实习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初步探讨了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土壤的性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环境状况。
实习收获: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土壤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还深入了解了土壤类型、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土壤学在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灌溉等措施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我们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对于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建议:
虽然本次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实习时间较短,导致我们无法对实习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性质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其次,实习工具和设备相对简单,对于一些高级土壤测试和分析方法无法进行实践。
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的土壤学实习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以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实习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购买更多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以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
本次土壤学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它让我们对土壤类型、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土壤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3)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实验名称:
土壤pH值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土壤pH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掌握使用pH试纸或电子pH计测定土壤pH值的方法。
实验材料与设备:
干燥的土壤样本若干
蒸馏水
pH试纸(或电子pH计)
烧杯
搅拌棒
称量器
温度计
实验步骤:
使用称量器准确称取50g干燥土壤样品放入烧杯中。
向烧杯内加入100ml蒸馏水,并用搅拌棒充分搅拌,使土壤与水分混合均匀。
让混合物静置约30分钟以确保土壤颗粒完全沉降。
若使用pH试纸,则将一小段试纸浸入上层清液中,然后取出并立即与标准色卡对比读数;若采用电子pH计,则直接插入溶液中读取数值。
记录下所测得的.pH值,并重复上述过程至少三次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实验结果:
第一次测量结果:pH=6.5
第二次测量结果:pH=6.4
第三次测量结果:pH=6.6
平均pH值约为6.5
结论:本次实验表明该地区土壤呈微酸性环境,适合大多数农作物及园艺植物的生长。但建议定期监测土壤pH变化情况,必要时可通过施加石灰等措施调节至更适宜范围。
(4)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1.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pH计测量土壤pH值的方法。
分析该地区不同深度土层的酸碱性特征。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新鲜采集的土壤样本(分别来自表层0-20cm、中层20-50cm、深层50-100cm)。
pH计、去离子水、标准缓冲溶液(pH4.00, pH7.00, pH9.21)。
烧杯若干个、搅拌棒等。
3. 实验方法
将采集到的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过筛(2mm),去除植物残体和其他杂质。
称取适量(约10g)处理好的.土壤放入干净的烧杯内,加入去离子水至体积约为土壤质量的五倍。
充分搅拌混合物,静置半小时左右让其充分反应。
使用已校准过的pH计直接插入悬浮液中读数记录。
4. 结果分析
表层土壤平均pH值为6.2,呈现轻微酸性;
中层土壤平均pH值为6.8,接近中性;
深层土壤平均pH值为7.3,呈弱碱性。
通过对比发现,随着深度增加,该地区土壤逐渐从酸性向碱性转变。这可能与地下水位高低及地下矿物质成分有关。
(5)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并掌握使用pH计测定土壤溶液pH值的方法,并了解不同地区土壤酸碱性的差异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土壤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还直接关系到作物根系的健康状况。本实验采用电子pH计直接测量法进行测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样品:来自A地和B地的表层土样各一份
pH标准缓冲溶液(pH=4.00, 6.86, 9.18)
蒸馏水
磁力搅拌器
电子pH计
称量瓶、烧杯等常用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将采集回来的土样自然风干后过筛。
分别称取适量处理后的'土样于两个干净的烧杯中。
向每个烧杯内加入一定体积的蒸馏水,使土水比为1:5。
使用磁力搅拌器充分搅拌混合物,静置半小时。
开启pH计预热,用标准缓冲液校准仪器。
测定每份样品上清液的pH值,并记录数据。
五、结果分析
A地土壤pH值为7.2,属于微碱性;
B地土壤pH值为5.8,呈弱酸性。
六、结论
通过对比发现,A地与B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土壤酸碱度差异,这可能与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及人为活动有关。此外,这种差异也可能会影响到当地植被类型的选择以及农作物的种植策略。
(6)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习时间:
XX年6月6日——XX年6月11日
二、实习地点及路线:
毕节市纳雍县(乌箐岭、大黑箐岭)→六盘水市(北盘江上游、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毕节市威宁县→毕节市赫章(天上石林、韭菜坪)
三、实习人员:
XX地理班及指导老师
四、实习目的: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运用知识,时间联系实际,了解土壤颜色辨别,熟悉土壤水分、ph值、紧实度、容重的测定,对土壤肥力进行判断,学会土剖面的挖掘、制作土壤剖面和观察土壤剖面,增进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的情谊。
五、土壤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与方法:
(一)工具和材料:
(1)工具类:土锹、土镐、土铲、土钻、剖面刀四把、毛刷、盆钵二个、土壤标本盒、环刀(包括锤子和环刀柄)、绳子、土袋、标签、钢卷尺、门塞尔土壤比色卡、记录薄、铁质剖面取样器、铅笔橡皮若干、胶水2瓶等。
(2)试剂类:1:3的稀盐酸、ph试纸、蒸馏水、聚醋酸乙烯乳液粘结剂
(3)仪器类:1%电子天平
(二)方法:观察法、估测法、试纸法、期盼是取样、s行取样、五点式取样等。
(三)内容:
1、土壤颜色辨别(比色卡)
1.1土壤颜色比色卡定义:我们所说的土壤比色卡指的是门赛尔土壤比色卡,他是用来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比色卡。使用时,把某一土样与带标准色阶的卡片相对照,便可定出并记录下土壤颜色。(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土壤颜色的辨别只能通过观察的来判断)
1.2
表1: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黄壤红壤2、土壤水分估测
土壤水分定义:土壤中各种形态(或能态)水的统称。
3、土壤ph估测
1.1土壤ph定义:土壤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ph值小于7,为酸性反应;ph值大于7为碱性反应。
1.2试纸法:称取1克重干土,放入试管中加水5毫升,充分晃动,待溶液澄清后,用ph试纸测定。
表2: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ph值:5-6
弱酸性无测定4、土壤紧实度估测
土壤紧实度定义:土壤紧实度又叫土壤硬度或土壤坚实度或土壤穿透阻力。是土壤强度的一个合成指标。它由土壤抗剪力、压缩力和摩擦力等构成。
土壤紧实度测定有专门的土壤紧实度仪、土壤硬度计或者更高档的带定位系统的gps土壤紧实度测量仪。(受条件限制对土壤紧实度的测定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判定,无法判定)
5、土壤容重测定
土壤容重定义: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土壤紧实度的一个指标。
在105℃下烘干(7 - 8小时),然后称重,算体积km/c㎡即得出土壤的容重。(由于条见限制没能进行测定,只对其方法作了简单的了解)
6、土壤肥力的判断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7、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
土壤剖面的定义: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
在这里我们需要通道上面用到上面提到的工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老师的的指导。
二、土壤剖面总结: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纳雍大黑箐岭做了一个土壤剖面x-1,如表3。在赫章的时候我们也做了这样一个土壤剖面x-5,不过还没听老师讲解。
表3:
土层深度cm
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新生体ph值石灰反应枯枝落叶层0~4黑团粒无弱酸无腐殖质层4~12黑壤团粒松无弱酸无淋溶层12~50黄壤松无弱酸无淀积层50~60黄壤松无弱酸无母岩层60以下
六、植物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
[一]、认识植物分类及总结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1、壳斗科(山毛榉科) fagaceae
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
又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树、细叶桐、铁栎
形态特征:五月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细长下垂。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十月成熟。
习性:喜生于微碱性或中性的石灰岩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也生长良好
2、马尾树科rhoipteleacea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生镜:海拔1900m左右的路边丛林(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马尾松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干燥时翘裂较严重。不耐腐。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重要材用树种。
习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
3、樟科lauraceae
山鸡椒
又名:木香子,木姜子
生镜:生于向阳丘陵和山地的灌丛或疏林中,海拔20xxm左右,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较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8(10)米;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枝、叶具芳香味。顶芽圆锥形,外面被柔毛。叶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被薄的白粉,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与中脉在两面均凸起;叶柄长0.6—2厘米,无毛。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短枝上;总梗细长,长6—10毫米;苞片4,坚纸质,边缘有睫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每一伞形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约1.5毫米,密被绒毛;花被片6,宽卵形;雄花中能育雄蕊9,花丝中下部有毛,第三轮雄蕊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退化雌蕊无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果近球形,直径4—5毫米,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毫米,先端稍增粗;果托小浅盘状,径约2.5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5—9月。
(7)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镇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近年来,花卉栽培长足发展,大量中高档花卉,远销京、津、唐、东北等中城市,走进家庭,美化环境。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一天)
2)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上午)
2.室内制图阶段
室内拼图。
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第四天下午,第五天上午)
2)写实习报告。(第五天下午)
四、实习内容与过程
本次实习是以1:1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调查作业面积为2kmx1km,应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与方法完成刘李庄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1、准备工作
周一,我们于上午8:00在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开始实习准备工作。吴老师首先把我们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底图(航片)一张,地形图一张,三角板一套,圆规一套,铅笔一支,小刀一把,gps定位仪一台,标杆一个,卷尺一个,橡皮一块,木板一块,书包一个,地质罗盘仪一个。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目的地出发,进行路线勘察工作。每到一个小组的目的地,老师们都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如何辨认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如何确定工作区域的边界。然后,带领其他小组继续前进。我们小组被分在最远的区域刘李庄周围的土地,正好有几条道路穿过整个区域,把我们的区域分割成几部分有利于我们展开分布调查。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从最远处向近处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村庄典型区域的调查。
2、调绘与补测
周二,我们上午7:30到达目的地,开始进行调绘,由于刚刚开始,找不到工作的特点,进度稍慢。首先对南和西的边界以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gps定位。并绘制上图,具体工作方法是:将实行区的同一土地利用的边界进行gps定位。并换算出在地图上实际到我们所在位置的距离,进行绘制上图。gps仪是经三个点校准后的,纬度不差,经度差-4.5′。测完西边及南边后,向东走,调查大棚里种植情况。毛桃、油桃和草莓居多,然后我们将各大棚进行定位。并测绘上图。然后,由工作底图上的路结合实地情况绘制图斑,最后绘制耕地。
由于是第一天,不论从精力上和熟练程度上都不是很高,进度稍慢,但经过我们团结协作,还是超额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周三上午7:00,我们在刘李庄及以北地区进行调绘和补测。吸取昨天的经验,并延长工作时间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们7:00就已经抵达刘李庄,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首先,我们对昨天的图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确保今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今天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刘李庄村内和东西北边廓,在东边廓处。由于地形和地图的原因,一度找不到我们所在的位置,经过一块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借助gps定位仪,最终找到了我们的.位置,并绘制上图。
中午,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回学校吃饭和休息。下午1:30左右就开始了勘查和实测。由于刘李庄北边有一条饮马河,故在其周围出现了许多桃树种植大棚。经过与老乡的交谈得知:由于饮马河过去三年一来水,将大量的有机质积累到河的两岸,使大堤上的土壤非常的肥沃,适合于蔬菜和果树的栽培。当谈及效益问题时,老乡流露出无比喜悦的笑容:每亩地种植桃树大概为110棵,每颗的产值大约有260元人民币,然后减去15元的投资,大约净产值为240元这样算下来,每亩地大约有26000元的效益。他称,自己种了7亩地,也就说,这一年,利润达18万之多。然后我们将饮马河周围的大棚进行了gps定点,然后经过计算将其标在图上。
第四天周四上午7:00我们于饮马河畔进行补测。截止到昨天,工作基本完成剩下就是测一下北头的边界和剩下的检查补测,我们于10:00左右完成了所有的绘制上图工作。3、室内拼图
对各个小组的几天来的调查进行总结,并对各个小组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进行拼接。
在绘制各个图之前,现在每组的薄膜上确定了控制点,方便拼合是图幅能够准确匹配,我们先按控制点将四个小组的图拼合后者在一张较大的薄膜上将各个小组的图绘制到一张上去。拼合完成后进行对图幅进行修饰,绘制图例、比例尺和图幅名称等。
五、实习总结与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活动,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巩固了课堂基本理论知识,引证、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我们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增强了我们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土壤调查与评价的认识,了解如何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土壤调查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最后,在这里要感谢吴老师及其他两位老师在课程实习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帮助与指导。
(8)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几天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户外进行了土壤学实习,这次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一月十一日早上,我们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土壤学实习。我们学校的后山即是我们的实习的第一站。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学校的后山,后山有一处天然的土壤剖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学校后山的土壤是属于黄红壤,可以观察到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有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层次的分割线,但在这处切面我们没有观察到,只能看到各个层次的逐渐递减。
下午我们去了上甘林场,也就是我们实习的第二站。去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外面就开始白了起来,而更让我们措手不及地是我们去的竟然是--墓地。到了那里,经过一条长长地石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据说上甘林场原本是一片荒地,后经我校领导和政府的联合调查发现了其利用价值,于是在其上种树:有南酸枣,元柏等。这里虽是石灰性土,且大多为岩石,但这些树木顽强地从岩石缝里汲取营养,并生活得很好。后被当地的政府看中,将中间一块选为墓址。那里的土为石灰性土,土壤分层明显,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有机质层与淋溶层的分界线。林场的对面生长着一些灌木和一些草本,无明显高大乔木的痕迹。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青山毛竹林,这里是我们实习的第三站。然而就是这里,成了这次实习最惊险的.地方。由于我们的实验点选在山顶,没办法,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山顶爬,这里的山路非常难走,根本没有向上甘林场那样铺好的石阶,全是泥地,但又由于下雪天,路变得异常的泥泞。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壤粘性很大,所以才会是这里山路这般难走。我一步三滑,和同学手拉手,才勉勉强强安全到达了山顶,但仍有一些同学不能幸免,摔得一身泥。好不容易到了山顶,这里的风很大,吹得我们的心都凉了。好不容易等老师说完了注意情况,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但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我们组负责带工具的同学,忘记把工具带上来了,只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合其他一起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富阳。我们乘着校车,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实习地。到了这里我们首先在农科院的姐姐的指引下来到了铜-镉污染土壤修复的试验点了解情况。那里生长着好多对铜,镉污染的超富集植物如:东南景天,铜草,香根草,海洲香薷等。随后我们来到环山中学对面的农田挖土,那里的土质为水稻土,它的剖面分层很明显,主要可分为有机质层,犁底层,诸育层等,老师要求我们每人挖一麻袋土回去,作为下届学弟学妹们的实验材料。回去的车上,大家都睡得很香,想必大家都累了吧,呵呵~~~我也很累,睡得很香呢!
实习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虽然一路上惊险刺激,但好在大家都完成了实习的目的。
(9)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习目的
1、在实际环境中充分认识、辨识、了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农业性状等内容,丰富理论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识别土壤类型和层次。
3、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土壤学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陕西境内土壤分布的总体趋势,认识各种土壤类型。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从陕西渭北旱塬到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一带主要环境要素自然变异规律、地质与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类型的综合调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异规律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趋势。
二、实习时间
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23日
三、实习地点
1、洛川县城工地
2、安塞生态站
3、火地沟
4、火地塘林场后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宁陕县红褐土剖面
9、宁陕县寨沟村
10、周至县马召镇
四、实习用具
1.试剂:土壤学实习所用试剂有:10%的稀HCl、 酸碱混和指示剂、比色盘、比色卡及试纸,蒸馏水瓶。
2.仪器:GPS(或海拔仪)、地磁仪。
3.工具:手铲、镢、铁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记载表格。
五、实习内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体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它是一个多孔多相系统,具有垂直分层性。土壤是自然演变的活化石,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过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获取的证据。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陕西境内的土壤分布总体趋势,二是观察学习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质等具体内容。
(一)陕西土壤分布趋势
根据陕西省的地势高低、地形、气候等条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为了渭北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山地等几个板块,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类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布规律存在着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垂直分布规律等特征。
1、地带性分布
黄土高原由东南向西北气候逐渐变得干冷,植被经历着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过渡变化,地势渐次增高;黄土母质沉积规律与该生物气候规律相呼应,土壤质地越来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规律与此生态条件相适应。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河流两岸,分布着一些受河流冲击影响的非地带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泾河分布着潮土,由于经常受地下水的影响,铁的氧化还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黄棕色锈纹锈斑。河流冲击母质受上游地质构造的影响,其质地差异很大。
3、土壤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的升高,环境因素也在不断改变,如降雨量、温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岭山地土壤分布受到基带土壤及南北方气候差异,南北坡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差异很明显。
(二)具体土壤观测
根据陕西土壤分布规律,本次实习我们相继观察了黑垆土、塿土、潮土、黄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下面,就分别详细介绍以上土壤:
1、 黑垆土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具有残积粘化层(俗称黑垆土层)的黑钙土型土壤。多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 甘肃东部、 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等地,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
(1)形成因素
①母质:黑垆土成土母质为第四季风成黄土。其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②气候:黑垆土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7.5℃,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无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3—58%。干燥度1.25—2.0,年蒸发量1600—2400毫米,为降水量的3—4倍。气候总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湿,四季分明。
③生物:在疏松、营养条件丰富的黄土母质条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频繁,多于黑垆土深厚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
④地形:主要地形为平坦的黄土塬面。
⑤ 时间:8000---10000年以来
(2)成土过程:
①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经长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形成腐殖质,并且大量积累。
有机物质残体腐解后所形成的腐殖质与土壤中钙离子结合,并以薄膜形式包被于土粒和微团聚体表面,或富集于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即黑垆土层。
②钙化过程
由于母质属于石灰性土,其钙成为黑垆土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化学迁移元素。在夏秋高温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钙迁移明显,迁移机理有:与腐殖质络合迁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迁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丝、霜粉状或者结核石灰新生体。
③黑垆土的次要成土过程还包括土壤的残积粘化作用,黄土覆盖作用、坡积洪积作用等。
(3)剖面特征:
①耕作熟化层:厚度为30~60cm,淡灰棕色,质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
②黑垆土层:50~60cm,暗灰色,多蚯蚓粪和虫孔。块状结构,有白色菌丝体。
③碳酸钙淀积层:黄棕色,粘壤土,与母质层过度不明显。钙离子与胡敏酸反应产生絮凝沉淀。块状和拟块状结构。
④母质层:黄棕色,粘壤土。
(4)农业性状:
黑垆土的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且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适耕性较强,已全部为耕作土壤,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称为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与落叶阔叶林为主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淀积明显,有粘化现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层,属于半淋溶土纲。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台塬和高阶地之上。
(10)土壤质地测定实训报告
通过两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历经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品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从垂直分布开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红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黄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