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特别推荐
春节是几月几日 | 春节放假安排 | 春节高速免费 | 春节活动 | 春节资料 | 春节晚会
春节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团圆和祝福。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通过悬挂和观赏花灯来庆祝,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花灯的制作精美,形态各异,融入了民间艺术和节庆习俗,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希望以上内容对您了解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1〛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咚、咚、咚”,新年的钟声响起了,鞭炮在钟声中冲上天空,天空变得像白昼亮堂堂的,新的一年开始了……可是,春节精彩花絮你记下了吗?
镜头一:团团圆圆年夜饭
除夕夜到了,要吃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了。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餐桌旁,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瞧,有热气腾腾的全鸡汤,有香气扑鼻的红烧鱼,有色泽诱人的虾蟹,有有美味可口的汤圆……我们每个人都尽情地吃呀喝呀,喜悦写在脸上,幸福在屋子弥漫。
镜头二:开开心心看春晚
饭后丰富多彩的春晚开播了。春晚中的节目丰富多彩,有一定会让你捧腹大笑的小品,有令人百思不解的魔术,还有百听不厌的歌曲。真是除夕夜另一道大餐——精神大餐。
镜头三:欢欢喜喜迎新年
说起迎新年,在农村肯定要放烟花了。我跟爸爸一起守岁,当新年的钟声快要响起的时候,爸爸点燃了象征除旧迎新的烟花。烟花像一束束光冲向天空,投入了黑暗的怀抱,变成送给新年的花朵,在空中绽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开始了!
〚2〛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全家团圆,聚在一起的日子。但今年因为新冠状病毒的缘故,我们既不能出去玩,除了在家写作业,还是写作业。而今天我的作业完成的格外的快,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
今天我完成了作业,似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了,是玩!对我来说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好好玩过了。只是怎么玩呢?我坐在哪里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前方发呆。没过一会儿,弟弟的作业也做完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了跳绳比赛。
首先出场的是妈妈。妈妈的眼神十分坚定,嘴角维维上扬。大臂带着小臂,小臂带着手腕摇起来绳。一圈接着一圈,妈妈成功的跳了16下。
接着是弟弟。弟弟那还未长齐的上门牙露在外面,睁大了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便开始了他精彩的表演。弟弟十分轻松的反超了妈妈,跳了32下成为目前的第一名。
最后终于到我了。我看了一眼妈妈和弟弟,笑了笑,摇起了绳子,最后跳了83下,成为最终的第一名。
就这样我们用欢笑度过了这个原本枯燥的下午。原来在家里也能玩的如此开心。我希望新型冠状病毒早日结束,这样我就能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了!
〚3〛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佳节——春节。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是新年的第一天。春节的前一天晚上除夕夜,我们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守夜,迎接新的一天。吃饱晚饭我们全家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各种水果和年货,看着精彩有趣的春节晚会,心里可开心了。
初一早上鞭炮声、锣鼓声把我吵醒,原来是“狮子”来到小区门口给我们拜年了。来到小区门口,小区已经“装扮一新”。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红色的鞭炮纸铺满了地上就像红地毯。我和爸爸赶忙加入闹“狮子”的队伍,在一旁丢鞭炮,非常热闹。
看完了舞狮子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外公外婆拜年,这可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有大红包等着我呢!路上有许多行人,他们都相互的祝福新年好!还有许多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在路旁放着烟花开心笑着。到了外公外婆家楼下,外婆早已经把门打开了,我赶忙说:“外公外婆新年好!身体健康!”外公外婆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拿出一个大红包说:“给你的压岁钱,快长快大,学习进步!”
春节的第一天就在鞭炮声中、欢声笑语声中、祝福声中过去了。真希望每年都能在这样祥和气氛中渡过春节。
〚4〛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腊梅花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放鞭炮
由于市内是严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区一些划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会开车到郊区,在这里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的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的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年初一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问好之类的,但是重庆的人都是不出门守在家里的。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据说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还有,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的人还喜欢年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元宵节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5〛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年夜饭
除夕年夜饭,是每一家春节的重要节目。每个地方的年夜饭都会因为地域的原因而不同,上海的人口味比较偏淡,因此上海的年夜饭菜谱一般是以上海的本帮菜或者粤菜为主,清淡而可口。
庙会:
上海的城隍庙庙会
上海的开埠以前,城隍庙是上海的民众唯一的游乐之处。上海的城隍庙从清末民初以来,和周边的园林、市场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区域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上海的的历史与传统,是上海的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多年来由庙市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被誉为上海的滩旅游的名片。
上海的大观园皇家庙会
上海的大观园皇家庙会将在年初一到初六盛大开展,跳加官、接财神、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特色互动项目将红楼艺术与尽展。春节游上海的大观园,热热闹闹过新年。
灯会
上海的豫园灯会是上海的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人说,豫园是上海的最中国化的地方,也的确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这里的灯会将每天隆重上演,热闹非凡。
早年的城隍庙历来是上海的城里过年时最热闹的地方。有诗为证:“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看灯是上海的.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到最具有上海的传统特色的老城隍庙附近去看灯当然就更有年味了。
上街寻年味
城隍庙是品尝上海的乡土风味最浓的零食和小吃的最好去处。若是想寻找往昔过年的气息,那绝对是个理想的地方。
从金陵路往东就是城隍庙。一路行来,已经见过两家供应“南翔小笼包”的小店,还有一家小绍兴鸡粥店。进入了城隍庙,迎面是著名的上海的“老饭店”,然后是鳞次栉比的金店。向左边拐,有一条特色商品街,乐器店、风铃店、梳子店等等。往前有专门经营上海的特产的商场,大白兔、五香豆和梨膏糖之类的东西。东南角有一条上海的老街,主要是一些古董瓷器店。在东北角豫园一带,则主要是美食街。紧挨着九曲桥的,就是南翔馒头店和湖心亭茶楼了。
〚6〛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苏州: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南京:
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扬州:
春节有“过五天年”之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扬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开门爆杖”。
淮安:
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
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会穿戴一新,在家中摆放好烟好糖以款待上门拜年的人。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吃红枣茶和一些点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菩萨”生日,各地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
徐州:
春节期间要专门准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用油炸麻叶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过年时蒸“年馍”,称之为馒头“发笑”,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春节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春节见面的问候只能说:“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年忙齐后,要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7〛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白族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布依族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起 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裕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景颇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傣族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
独龙族:过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水族
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普米族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基诺族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在过年时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满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纳西族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表达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羌族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瑶族
瑶族:大年初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这个戏由三个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锄头的农夫,又歌又舞,表示欢庆农业的丰收。演戏时,扮演耕牛的人要善于做出各种各样逗人发笑的动作,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欢笑。按当地风俗,谁能摸到牛的眉心,谁就最幸福。
拉枯族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8〛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我喜欢蜡染艺术。蜡染就是以蜡为墨,以布为纸,然后放入染料中浸染,取出后,有蜡的地方是染不上染色的,除去蜡染后即显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百花。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导致染料着色不均面造成的染纹,它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那你知道,蜡染有什么工艺吗?蜡染工艺有:水晶工艺品,竹制工艺品,金属工艺品,贝壳工艺品,亚克力工艺品等。蜡染来自苗族,蜡染也画,看一个小姑娘抱着一个大瓦罐在跳舞,一个小姑娘在认真的看着手里的陶瓷瓦罐等。画面多么生动啊!每个到了苗族的游客都会买一些蜡染工艺品留作纪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多,我还知道:剪纸,刺绣,印染,汉字,还有不同的节日等等,说也谠不完呀!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统文化艺术!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9〛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像一片绿叶,许多绿叶聚在一起,形成枝叶繁茂的大树。在众多的绿叶中,我找到了最激动人心的一片,看到了绿叶所记录的'那一刻。
我记得那天,我刚做完作业,出去玩,父亲突然拦住我,说要教我书法。我很不情愿,但还是走了,在房间里等爸爸,但他就是不来,所以我拿起画笔,像别人一样在纸上写字。谁知道书法真的不好写。它或重如蝌蚪,或轻如丝线。简言之,不好写。
这时,我父亲和我一样来了,对我说:“让我来教你!”他拿着钢笔仔细地教我。后来,在父亲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的笔迹比以前好多了。父亲鼓励我说:“真的很好,继续努力!”听了父亲的话,我很高兴继续练习。我练习的时候说:“字如网,网平而美;字如阳光,辐射不均而飞扬;字如钢架,升降平顺而挺拔;字如楼房,稍有侧倾就有弹性。”这是我父亲的精练公式。它非常有用。
我终于练习了。看着这些书法,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传统文化的美丽。
〚10〛春节花灯的传统文化
我们伟大的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它包括:书法、京戏、刺绣、瓷器、国画。
你们知道国画是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国画又称这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画,星期日,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孔园写生。我们首先选好自认为非常理想、非常美丽的一处风景;接着拿出画板,放上宣纸,把景物的比例在宣纸上定好;然后,我们把凉亭、树木、假山的轮廓大致画好;再进行仔细、全面的.修改,把各个景物的层次感画出来;最后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看着这幅画开心的笑了。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并且开阔了眼界。我们应该把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保留下去,还要把它们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