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可以总结出许多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撰写读后感,建议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针对《定风波》的800字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1〉定风波读后感800字高中
曾仰慕李白潇洒自如的诗,曾回味李清照婉约凄美的词,曾痴迷马致远优柔惨淡的曲……但当我读到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便彻底的被他折服了。
想想,苏轼竹杖芒鞋漫步于小道之上,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要具有怎样的一种淡定的心态啊!他在穿林打叶声中走入了心灵的坦途,也走入了我的心里。
遥想苏轼当年,22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政治上的腥风血雨全然加之于上,导致一生颠沛流离,“乌台诗案”更让他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可他却在风雨中高呼:“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啊!
仕途的艰难,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述之苦……华年老大,功业少成,一般人难免心生苍凉消沉之情,而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淡泊超然。这一路的艰辛,这一路的.坎坷,这一路的无奈,并没有使苏轼消沉、失落。他没有吟唱那软绵绵的情愁与悲苦,如小女子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没有学杜甫的多愁善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没有玩深沉的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没有隐者心境,如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如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而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那么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要有坦荡的内心和从容的气度,活得像苏轼一样的明亮,一样的豁达。
〈2〉定风波读后感800字高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人生的旅途,东坡且停且歌,且行且吟,走得轻松,走得洒脱,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感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人生。
生活不如意事常有,改变不了生活,就改变自己的心态。纵观东坡的一生,他虽有雄才,却受人排挤,一贬再贬,可谓壮志难酬,命途多桀。面对现实,他没有悲观叹世,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活。因此他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都处处如天堂,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他也愿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尽我所能地带给别人帮助,风雨任平生。虽然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快乐相随,因为他晓得“此心安处是吾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快乐其实很简单,对自己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11月份9天内有3名大学生跳楼自杀,其中有一位博士生跳楼前曾说“我很累,要休息了”。在这美好的青春里,他们却选择舍弃自己的生命,只因压力太大,难以实现目标,整天忧郁不安。对于他们,我只能说
他们实在实在是太傻了,成不了大海,至少我们可以做一朵晶莹的`浪花,成不了草原,我们至少可以做一颗快乐的小草,我自有我的精彩,何必整天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穷有福有高有低,但是穷人未必就难过,富人未必就快乐,高官未必就开开心心,平民未必就闷闷不乐,快乐只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不必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珍惜现在,感激生活的赐予,相信快乐很简单,我命有我不由天,快乐由我不由人,生活无论是“宝马香车”还是“竹杖芒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它就是快乐的。坦然的面对生活,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正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3〉定风波读后感800字高中
一、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
二、工作要求
(一)课程安排
高中语文课程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设置模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各10周),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至少开设两年半,高一年级每周4学时。
(二)教学内容
1、阅读与鉴赏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5)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6)应在继续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注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7)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8)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9)在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运用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来分析和理解作品。
(10)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1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12)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13)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14)每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50万字。
2、表达与交流
(1)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陈述自己的看法。
(3)表达能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4)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5)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6)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每学期课内作文不少于7-8篇,课外练笔不少于3000字;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10)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11)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三、教学进度安排:
略
以上计划可随教学进度的变化适当调整,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4〉定风波读后感800字高中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夯实“双基”,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发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二、教学进度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计划及本校实际情况安排:高一语文(上),每周5节(必修),全学期总时数80节(其中阅读课50节,写作、口语课16节,复习及月考、其中、期末考试等机动14节)。
三、本期教材处理
1、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
新编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2、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形成探求式能力型课模。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3、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文言文,新教材的.文言文虽是按历史顺序编排的,古典文化气息浓郁,但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计划将文言文单元穿插到现代文单元中进行教学,本学期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并适当为其补充有关文言文知识。加大文言文的练习力度,按照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宗旨,检测阅读水平。
4、用好《读本》,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语文读本》已作为高中教材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切实抓好《读本》“读好”的工作。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读本》教学落到实处。
四、本期教学构想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并付诸课堂实践。
3、教学以精读课文为“范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4、文言文阅读: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2)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3)加强翻译和断句的训练。
5、小说单元、杂文单元要注意避免课堂过分热闹,加强基础知识的夯实。
6、一课一练,作到及时反馈。
7、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5〉定风波读后感800字高中
一、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能力。但由于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分析和写作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培养,以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节奏和要求。
二、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教材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板块,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
(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准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3)增强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把握文章主旨和写作技巧。
(4)提升写作水平,能写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的`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交流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开展阅读分享、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诵读法、批注法、比较阅读法等,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措施
1、优化课堂教学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加强阅读指导
(1)制定阅读计划,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等,提高阅读效率。
(3)组织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强化写作训练
(1)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布置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提高文章质量。
(3)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及时反馈评价意见,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4、注重文言文教学
(1)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2)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组织文言文翻译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第1-5周)
(1)进行入学教育,介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和要求。
(2)学习教材第一单元,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第二阶段(第6-10周)
(1)学习教材第二、三单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巩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经典文言文作品。
3、第三阶段(第11-15周)
(1)学习教材第四、五单元,增强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
(2)组织阅读分享会,交流现代文阅读心得。
(3)进行期中考试,总结前半学期的教学情况。
4、第四阶段(第16-20周)
(1)学习教材第六、七单元,提升写作水平。
(2)开展写作比赛,评选优秀作品。
(3)进行期末复习,系统梳理本学期所学知识。
(4)进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
1、形成性评估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完成度和及时性。
(3)测验和考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总结性评估
(1)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主要评估依据。
(2)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共同进步。
七、教学资源
教材:高一语文教材。
参考书籍:《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语文教学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