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后感400字(十篇)

2025-08-23 13:32:16 鸿门宴读后感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在阅读完《鸿门宴》后,我深感这场历史事件的复杂与深远影响。剧中人物的权谋、心理斗争,以及对友情与背叛的深刻揭示,引发了我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通过对立的选择和权力的游戏,我意识到了在关键时刻决策的重要性。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信任与忠诚,同时警惕权力背后的阴暗面。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三本新书,有:《冒险小虎队》,《百科全书》,《鸿门宴》。我最喜爱的是《鸿门宴》。下方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秦朝末年刘邦攻进了咸阳城,大军进驻在咸阳城外的一个叫霸上的地方。而此时,项羽也率大军赶来,很快就打到离霸上不远的新丰鸿门。但是刘邦一进皇宫,宫中没有一点金银财宝,张良说:“秦宫早在我们打进之前就被人洗劫而空,此刻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哦”刘邦说。正因刘邦霸占咸阳城以后,项羽一向不服,就下令攻打咸阳城,刘邦得知后十分害怕,因此特去鸿门给项羽说几句好话。到了鸿门,刘邦说了几句好话又把咸阳城让给了项羽。这时刘邦找了个借口逃跑了。项羽占领咸阳城以后,到了皇宫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原来这是刘邦设的计。

  刘邦是一个很会用计策的人,但是他只为自己想,不以大局为重,最后还是会吃亏的。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所以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忙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让他招贤纳士,让他统帅三军,让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一样,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欣赏,但也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我尊重,但他也仅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由此可见,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影片的重头戏无疑是范增与张良的`那盘棋局。可以说棋局是贯穿全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还为续集做了铺垫。张良是棋局高手,然而遇上了范增这样老谋深算的对手,自然也败下阵来。但是他甘拜下风,毕竟他在范增面前只是晚辈。而范增却对他赏识有加,在范增被项羽抛弃后,张良找到了他,并和他下了生前最后一盘棋局,范增临死前对张良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话,他说在张良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可以说黄秋生不愧是老戏骨,在范增这个角色上拿捏得相当到位,不论是之前为项羽出谋划策,还是在鸿门宴当日的棋局之上,显示出了深藏功与名的本色。

  棋局到了最后,便是范增所说的“有一种棋局,叫做两败俱输”。鸿门宴上,项羽占尽了风头,然而他并未将风头转化为真正的优势。相反,刘邦受尽屈辱,甚至最后被逼动手杀死张良,被项羽一箭挡回,这一剑其实已经奠定了输赢。项羽开始对刘邦充分信任,以为他必将退出咸阳永无争当霸主之日。看到这里,我真为项羽捉急,何不就此动手杀死刘邦?但转念一想,杀死刘邦不就篡改了历史么?

  自欺欺人罢了。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刘邦是狡猾奸诈的。当听到项羽兴师问罪时,大惊曰:“为之奈何?”手足无措,窘相毕露,或许会被世人嘲笑,但刘邦不逞匹夫之勇,在项羽面前能委曲自己,甚至在部下面前,也不掩饰他的恐惧。目的`达到了,他就开始为自己的逃离做准备。可以说这是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阴险狡诈。

  在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成大事者,一个是狂妄自大者。二者谁是真英雄,大家有目共睹。

  刘邦,乃真英雄也。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近日,满怀期待的观看了由李仁港执导的古装大片《鸿门宴》,虽然情节改动比较大,历史上著名的饭宴改成了全新的`棋局,但综观悬念迭起的情节,恢弘壮大的战争场面,仍然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古装佳作。至少比《杨门女将》好看过几十倍,真的。

  黎明饰演的传奇帝王刘邦,冯绍峰饰演的西楚霸王项羽,张涵予饰演的谋士张良,黄秋生饰演的军师范增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特别是那场鸿门对弈,范增与张良两位高手,不动一兵一卒却暗藏刀光剑影,充满玄机,斗智过程险象环生、紧张刺激。

  纵观全篇,将项羽的豪情壮志,将霸王和虞姬凄美的爱情等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一代英雄,自我毁灭。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屠洪刚在一曲《霸王别姬》中唱道:“问世间谁是英雄”后人却更感慨于他生离死别时表现出来的侠骨柔情。至于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今天我读了史记里的《鸿门宴》。

  战国时期,赵国被围,曾几次向楚军请求救援,为此,楚怀王将军队分为两支:一支命宋义位上将军,向北进兵救赵;一支由沛公刘邦率领,向西进军关中。楚怀王与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称王。

  诸将大多认为西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军把守,而在剿灭陈胜之后,就很少吃败仗了。只有项羽因痛恨秦军击败了项梁,愿意和刘邦西进入关。因为项羽性情残暴只要他经过的地方,无不惨败毁损,于是诸侯决定只派刘邦率军西进。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军西进,路上收集了陈胜、项梁的一些散兵来壮大自己的队伍,等到该攻打宛城的时候,宛城的陈恢为了不让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给刘邦的队伍出了一个计谋,宛城向刘邦的军队投降,身下的几个城池就会开门迎接刘邦,并且不损一兵一马,刘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关以后,刘邦本来不想占函谷关为己有,想等其他诸侯来了,在商讨以后的事,但是有人向刘邦献计:秦地物产丰富,地理形势又好,如果其他诸侯来了,能让给您吗?刘邦觉得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个月后,项羽率领诸侯西进,到达函谷关,发现关门闭关,又听说刘邦一占为己有,岂能不怒,就率兵准备攻打下来,但是刘邦的兵只有十万,而项羽的兵有四十万,实力非常悬殊,张良听说了以后,就连忙让项伯来,对他说:“刘邦不敢违背项王!”项伯回答说:“明天你们一定要早点来给项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只带了一百多人来见项羽,给项羽赔罪,项羽的心肠软,就答应了,便说:“你可知道给你出计谋的人是曹无伤的手下吗?”刘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一定好好惩治他!”两个人谈得非常和谐。但是那个范增就想借机会杀了刘邦,就自称助兴舞剑,项伯见情况不妙,就拔起剑与范增对剑,项伯用身体挡住刘邦,没有机会让范增下手,刘邦见形势不妙,就带着樊哙、夏侯婴、蔡强、纪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军营后,立刻诛杀了曹无伤。

  这篇史记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杀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无,我们要多动动脑子。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鸿门宴上,刘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盖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骗过了狂妄的项羽。他仿佛经过内心的重重挣扎,接过宝剑,刺向张良,通过了项羽的考验。“获救”的张良,双腿支撑不住身体,颓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话脱口而出:

  “你这一剑,是最错的棋啊!”

  可悲如项羽,竟听不出话里的弦外之音,最终被人用计逼走范增,一败涂地。

  携手作战,最要紧的便是凝聚力,而这种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没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盘散沙,又如何能够凝聚的起来呢。称帝成功的刘邦,又何尝不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将士兄弟,轻信范增,将他们赶尽杀绝,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信任,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的源泉。回首历史,何处不是信任涉足的脚印。刘备,并无过人之处,军事谋划,他不如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关张二人,那又是为何这些贤士才人都心甘情愿的跟随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这些知己、这些左膀右臂。

  信任,是社会中人与人联系的纽带。若失去信任,人们之间会更加冷漠。还记得几年前的彭宇案,好心扶老奶奶却被她趁机敲诈,我想,他在震惊心寒之余,对别人的信任也一点点流失了吧!看到这种事的我们,也会同时一点点丢掉信任不是吗?

  信任陪在身边时,我们或许不会在意,但当我们渐渐丢失它时,便能体会它的可贵,刘邦在弥留之际,见到了从他的追杀中逃生的张良,他伸出颤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说:“这些年,我过得很不好,晚上总是睡不踏实,我总觉得他们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独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让人同情。但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吗?若不是当年的他不相信一同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将他们赶尽杀绝,又怎会换的这身心俱疲,孤独终老的下场呢!

  信任是人与人沟通的必要条件。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过于失信于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宝

♛ 鸿门宴读后感400字 ♛

  刚刚结束了《鸿门宴》的学习,这篇经典的作品加深了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不得不说,其实从我最开始了解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我便不欣赏项羽。

  有人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在鸿门宴中杀死刘邦。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狭隘。项羽的失败,应该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

  首先,项羽任人唯亲。这是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大忌。就好比项伯,项羽明明知道自己的叔父与张良交情匪浅,却没有任何顾忌的将他任为左尹。正是因为项羽这错误的任命,才导致了刘邦有“表忠心”的机会,是自己意志动摇,失去了铲除劲敌的良机。

  其次,项羽刚愎自用又多猜忌。为什么说项羽刚愎自用?因为他自负,总认为向刘邦这种只会耍阴谋诡计的“小人”根本不足与自己为敌。正是他对刘邦的轻视,使他迟迟没能杀掉刘邦。更何况项羽多疑,不信任自己的左右臂膀。不然,陈平如何利用谣言离间了他与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几员大将的`的关系?又如何用反间计使项羽猜忌范增,最终导致范增心灰意冷离他而去?说起亚父范增的离开,绝对称得上是项羽一生中的一次转折点。范增为楚鞠躬尽瘁,也是项羽身边唯一一个佐王之才,可惜项羽不仅没能善用范增,反而是对这位经常像父亲一样训斥自己的“亚父”产生了逆反心理。所以也可以说,陈平的反间计不过是一味催化剂,项羽与范增的决裂是必然的。正是范增的离开及死亡,使项羽真正成为孤家寡人,从此再也没有人在旁时时鞭策他。

  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的性格缺陷。

  如今常有人称项羽为英雄,虽败犹荣。但项羽的目的是成为霸主,而非仅仅是英雄。更何况,有勇无谋的人只是莽夫,又怎么么能被称作英雄?项羽不仅在事实上失败,在精神上也是失败的。况且,项羽还妄想做一个“成为王者的英雄”,更是他的幼稚与执拗。生于乱世,自小经战乱长大的他,却无法认清世事,一味固执的坚持“道义”“诚信”。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好人,却注定无法成为王者。

分享

热门关注

关于爱的观后感380字左右14篇

关于爱的观后感左右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650字(二十三篇)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五年级红楼梦读后感500字(20篇)

五年级红楼梦读后感

35公斤的希望读后感400字左右

35公斤的希望读后感左右

作文写一篇读后感400字(十六篇)

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绿野仙踪的读后感400字10篇

绿野仙踪的读后感

镜花缘的读后感400字(8篇)

镜花缘的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400字初二

昆虫记读后感初二

母爱读后感400字四年级(17篇)

母爱读后感四年级